1.《觀書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說詩》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詩人豈有詩,都成絕唱沁心脾。
今人不講源頭水,只問支流派是誰。
3.《已亥雜詩 48》
年代: 清 作者: 龔自珍
萬事源頭必正名,非同綜核漢公卿。
時流不沮狂生議,側立東華儜佩聲。
4.《李參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瀉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彈指祝前星。
憑誰提起源頭話,治國齊家要六經。
5.《偶題》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2.關於尋找的詩句推薦王國維《人間詞話》三種境界,是壹種對真理、人生、自我的尋找 王國維《人間詞話》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這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深刻反思,並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結晶在文學意象中。
他發現,偉人的成功有***同的內在邏輯,而那種邏輯正在這晏殊的、歐陽修的、辛稼軒的三首詞三句話中。 第壹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
是壹種什麽樣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大樹上,壹片壹片樹葉雕落。有壹點迷茫,有壹點淒涼。
這是壹種變化的意象,時序在變,物象在變,世事在變,心態也在變。遙遠的天涯路在眼中,無盡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目標,而為之“不悔”,而為之“憔悴”。
這裏不僅有軀體上之苦乏,亦有心誌之錘煉,甚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可以“不悔”到這樣的地步,即是可以為追求和理想而“犧牲其壹生之福祉”,寧願下“煉獄”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說,尋找到方向對頭的道路,又執著地追求,經過千百勞作,必有所成,最終豁然開朗,求得“真”與“是”,從而將自己的發現匯流入真理之長河中去,這是何等的欣慰! 王國維在這裏機智地活用了這壹十分詩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節,遊人如織,燈火如海,就在這樣的情景尋覓心裏的理想佳人,當然難找,因此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怎麽也找不到,然而最後在驀然的壹次回首時候,卻發現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佳人在冷落的燈火處。
這是何等的歡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這種喜悅是壹般人不容易體會到的,正如王國維曾經說過的:“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壹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壹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這是連南面稱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無法交換的。
3.關於尋找的詩句1、尋聲暗問彈者誰(唐·白居易·《琵琶行》)2、壹落百尋輕(宋·蘇軾·《水調歌頭》)3、高尋白帝問真源(唐·杜甫·《望嶽》)4、為向青樓尋舊事(宋·蘇軾·《蝶戀花》)5、山寺月中尋桂子(唐·白居易·《憶江南》)6、驚殘好夢無尋處(宋·歐陽修·《蝶戀花》)7、怕人尋問(宋·唐琬·《釵頭鳳》)8、丞相祠堂何處尋(唐·杜甫·《蜀相》)9、眾裏尋他千百度(宋·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10、覆舟斟尋(先秦·屈原·《天問》)11、杖屨尋春苦未遲(宋·陸遊·《鷓鴣天》)12、步渫尋幽(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13、妙不自尋(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14、巫峽千尋(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15、往事如尋去鳥(宋·辛棄疾·《西江月》)16、飛入菜花無處尋(宋·楊萬裏·《宿新市徐公店》)17、翠竹千尋上薜蘿(宋·辛棄疾·《鷓鴣天》)18、著意尋春懶便回(宋·辛棄疾·《鷓鴣天》)19、怕尋酒伴懶吟詩(宋·辛棄疾·《鷓鴣天》)20、醉尋夜雨旗亭酒(宋·辛棄疾·《鷓鴣天》)21、卻喜重尋嶺上梅(宋·辛棄疾·《鷓鴣天》)22、尋驛使(宋·辛棄疾·《鷓鴣天》)23、勝日尋芳泗水濱(宋·朱熹·《春日》)24、尋芳趁步到山家(宋·無名氏·《鷓鴣天》)25、試等夜闌尋別緒(宋·晏幾道·《蝶戀花》)26、相尋夢裏路(宋·晏幾道·《臨江仙》)27、試等夜闌尋別緒(宋·晏幾道·《蝶戀花》)28、花開易見落難尋(清·曹雪芹·《葬花吟》)29、憂喜相尋(宋·蘇軾·《滿江紅》)30、幾度尋春春不遇(近代·王國維·《蝶戀花》)31、敧帽閑尋西瀼路(宋·陸遊·《滿江紅》)32、蘭亭何處尋遺墨(宋·辛棄疾·《滿江紅》)33、欲尋雙葉寄情騅(宋·晏幾道·《浣溪沙》)34、旋尋雙葉插雲鬟(宋·晏幾道·《浣溪沙》)35、欲尋雙葉寄情難(宋·晏幾道·《浣溪沙》)36、旋尋雙葉插雲鬟(宋·晏幾道·《浣溪沙》)37、無尋處(宋·蘇軾·《漁家傲 七夕》)38、我欲穿花尋路(宋·黃庭堅·《水調歌頭》)39、獨尋茅店沽新釀(宋·陸遊·《點絳唇》)40、數墨強尋文(元·無名氏·《滿庭芳》)41、尋得個、出世仙方(元·無名氏·《滿庭芳》)42、且休尋玄妙(元·無名氏·《滿庭芳》)43、老去怕尋年少伴(宋·辛棄疾·《蝶戀花》)44、忘了尋春路(宋·辛棄疾·《蝶戀花》)45、雪中尋不見(宋·無名氏·《臨江仙》)46、素芳尋在五陵家(宋·無名氏·《臨江仙》)47、結夏駸尋逾六日(宋·無名氏·《臨江仙》)48、更無尋處野花香(宋·辛棄疾·《浣溪沙》)49、扁舟何日尋兄弟(宋·陸遊·《漁家傲》)50、扁舟何日尋兄弟(宋·陸遊·《漁家傲》)51、尋花去(宋·歐陽修·《漁家傲》)52、花上蛛絲尋得遍(宋·歐陽修·《漁家傲》)53、穿簾透幕尋朱戶(宋·歐陽修·《漁家傲》)54、尋知友(元·無名氏·《滿江紅》)55、尋枝尋葉必知根(元·無名氏·《西江月》)56、卻尋芳草去(宋·晏幾道·《菩薩蠻》)57、幹戈日尋兮道路危(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58、雁飛高兮邈難尋(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59、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60、飛來山上千尋塔(宋·王安石·《登飛來峰》)61、飛來峰上千尋塔(宋·王安石·《登飛來峰》)62、窗間宛轉蜂尋蜜(宋·賀鑄·《菩薩蠻》)63、故欹單枕夢中尋(宋·歐陽修·《玉樓春》)64、翠屏魂夢莫相尋(宋·歐陽修·《玉樓春》)65、只恨尋花來較早(宋·歐陽修·《玉樓春》)66、尋郎去處(宋·蘇軾·《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67、彩燕難尋前夢(宋·陸遊·《朝中措》)68、曲徑穿花尋蛺蝶(宋·嶽珂·《滿江紅》)69、葉底尋花春欲暮(宋·周邦彥·《蝶戀花》)70、啼到春歸無尋處(宋·辛棄疾·《賀新郎》)71、岐王宅裏尋常見(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72、尋花巷陌(宋·陸遊·《沁園春》)73、強來窗下尋針線(宋·賀鑄·《蝶戀花》)74、無處重尋庾信愁(宋·黃庭堅·《減字木蘭花》)75、爭尋穿石道宜男(宋·黃庭堅·《減字木蘭花》)76、須知風月尋常見(宋·範成大·《鷓鴣天》)77、紫陌尋春去(宋·蘇軾·《南歌子》)78、尋汗漫(宋·朱敦儒·《鷓鴣天》)79、應笑襄王夢裏尋(宋·朱敦儒·《鷓鴣天》)80、閑裏尋閑(元·無名氏·《沁園春》)81、夢雲歸處難尋(宋·晏幾道·《清平樂》)82、猶恨尋回庭院(宋·晏幾道·《清平樂》)83、恨不尋芳早(宋·晏幾道·《清平樂》)84、重尋楊柳佳期(宋·晏幾道·《清平樂》)85、重尋楊柳佳期(宋·晏幾道·《清平樂》)86、夢雲歸處難尋(宋·晏幾道·《清平樂》)87、且尋歡聚(宋·曹勛·《點絳唇》)88、試尋殘菊處(宋·辛棄疾·《臨江仙》)89、桃源望斷無尋處(宋·秦觀·《踏莎行》)90、枕畔起尋雙玉鳳(宋·辛棄疾·《清平樂》)91、空有花開無處尋(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92、摘葉尋枝虛半老(宋·黃庭堅·《漁家傲》)93、樽前花底尋春處(宋·陸遊·《水龍吟》)94、嚼蕊尋香。
4.關於尋找的詩句關於尋找的詩句包括: 1、唐代李白《尋雍尊師隱居》 原文: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譯文: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遙世外不用記年。
撥開濃雲尋找古老的山間古道,倚樹聽那潺潺的流泉。 溫暖的花叢中臥著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鶴在眠。
與雍尊師壹直交談到江面籠罩在暮色裏,我只好獨自走下煙雲彌漫的寒山。 2、唐代杜甫《蜀相》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裏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郁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壹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3、唐代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麽美好,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
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遊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錢塘江大潮。什麽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壹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壹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總要再次相逢。 4、唐代杜甫《望嶽》 原文: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壹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譯文: 華山群峰聳峙,其最高峰像壹位長者,其他諸峰宛如兒孫羅立在身邊。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節杖,拄著它壹路飛行到達明星玉女的洗頭盆前? 峽谷何其險啊,車箱進入便無歸路,就像壹支箭桿直通南天門。待到秋風送爽之後,我要登上山巔探訪白帝的仙居,詢問仙道的本源。
5、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壹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
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壹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壹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5.形容“探索”的詩句有哪些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屈原《離騷》
譯文: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譯文: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文: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三國-曹操《觀滄海》
譯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宋-朱熹《觀書有感》
譯文:為什麽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6.形容探索的詩句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釋義: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三》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釋義:
汴水往東流去,河水泛著很細的水波紋,清清的淮河早晨顯出鴨頭綠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過了人世間多少人。
3、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釋義:
蘇州司業的詩歌久負盛名,人人稱贊他的樂府高妙入神。看似尋常實際最奇崛,寫成好像容易卻飽含艱辛。
4、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壹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壹作:自緣)
釋義: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節選)先秦:屈原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鹹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釋義:
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昆侖山上。我本想在靈瑣稍事逗留,夕陽西下已經暮色蒼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陽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讓我的馬在鹹池裏飲水,把馬韁繩拴在扶桑樹上。折下若木枝來擋住太陽,我可以暫且從容地徜徉。
7.形容源頭的詞語枯本竭源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盡;源:源頭。指損害事物的根基。
出處:《人民日報》1959.10.12:“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木本水源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窮源竟委 窮、竟:徹底推求;源:水流的源頭;委:水的下流。比喻徹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出處:《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窮源溯流 源:河流發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尋河流的源頭。現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出處:清·王十禛《然燈記聞》:“為詩要窮源溯流,先辨諸家之派。”
同源***流 有同壹源頭、流向。比喻同壹,統壹。
沿波討源 沿波:順著水流;討源:探索源頭。循著水流尋找源頭。原比喻作文時由次要的寫到主要的,最後點出主題。後比喻探討事物的本末。
出處:晉·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