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菱葉縈波荷飐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註釋: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采蓮曲
作者:崔國輔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采蓮舟。
《采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壹。內容多描寫江南壹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采蓮曲》就是壹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綠”顯得明秀、準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陽光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顏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艷。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壹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壹個“爭”字,把百花吐芳鬥艷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著壹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采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來;壹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只從水波蛇行回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著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只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壹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
(傅經順)
采蓮曲
崔國輔
玉漵花爭發, 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 並著木蘭舟。
《采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壹。內容多描寫江南壹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采蓮曲》就是壹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綠”顯得明秀、準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陽光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顏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艷。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壹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壹個“爭”字,把百花吐芳鬥艷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著壹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采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來;壹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只從水波蛇行回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著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只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壹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
采蓮曲二首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荷葉羅裙壹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壹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壹體,使全詩別具壹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壹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壹個和諧統壹的整體——“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壹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裏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壹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壹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壹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壹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壹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壹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壹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壹,忽然不見蹤影了。這壹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壹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壹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壹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幹曲》)了。這壹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采蓮曲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溪邊:又作溪傍
香袖:又作香袂
采蓮曲
作者:劉方平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落日晴江裏,荊歌艷楚腰。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註釋: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壹,內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壹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壹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裏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壹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幹什麽呢?唱的又是什麽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壹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並不滿足於繪聲繪色地描寫壹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於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壹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壹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壹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麽勇敢多麽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幹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壹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於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