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記憶開封_古城墻

記憶開封_古城墻

據說,開封的古城墻是僅次於南京的第二大古代城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我第壹次踏上開封的古城墻,站在破敗的北城墻頭上留下這張照片。暮色籠罩,城墻外壹片蕭條,斜木亂葉,蒼涼的感覺襲上心頭。

當時的古城墻剛剛開始修繕,很多地方都還是殘壁斷垣,河大東邊的院墻是古城墻的壹部分。沿著這部分古城墻往北,是鐵塔公園,鐵塔公園的外圍是鐵塔湖,我沒事的時候,沿著鐵塔湖邊溜達,湖邊亂枝橫生,我拽拽樹枝,踢踢湖邊的土墻堆,就會有大片大片的黃沙土掉落,然後露出裏面完好的城墻磚來,我才知道,這裏面也是城墻,只是被黃沙淤積了。

最早的古城墻是2300多年的魏都大梁城墻,與今天的城墻部分重合,是公元前365年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時建造的。

如今的開封城墻始建於唐代。到了公元960年,北宋定都開封,史稱東京,就形成了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廓。

到了金朝,金宣宗完顏珣將開封 內城向南北兩面分別擴築,南擴到今天的南大門壹帶,北擴到今天開封城墻的北段,也即是今日開封城墻的規模。外城周長50多裏,經金、元、明、清各朝代,開封幾經戰火水患,逐漸堙沒於歷史長河了。

今天的開封城墻,是道光二十二年重建的。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裏,青磚結構 ,與宋時東京內城規模相當。

由於黃河的多次泛濫淤積,開封的古城墻曾經淹沒在地下2-3米。1994年,開封市開始整修古城墻,先期修復了西門---即大梁門,安遠門--即北門,新門--即小南門,東門--即河大南門往東的門。

當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改開封為陪都,改西門為大梁門。今日的西門是1998年重建的,西門北側探明了多層古城馬道,證明開封獨特的城摞城的歷史。

開封人對於開封古城,有"三山不顯,五門不對"的說法。開封本是淤積平原,本來無山,所謂的山不過是城內地勢略高的地方---即土街、鐵塔公園所在的夷山、西門壹帶的大小爪隅;而五門中東門是偏北的,宋門偏南,南門偏西,北門偏東。究其來源,與開封取名臥牛城以防洪水有關。

東門叫做麗景門,內有匾曰"宜春";南門叫南熏門,內匾曰"中原勝概";西門叫大梁門,內匾曰"永豐";北門叫安遠門,內匾曰"拱辰";東北門叫仁和門,內匾"迓祥",因為通曹州,故叫曹門。

古城墻除了這五門以外,後來又開了四個門---或者叫口比較恰當----即包公湖向西的西南門,向南的迎賓路門,河大南門前向東的門,河大東門也是開在開封城墻上的壹門。

開封的古城墻與開封的文物古跡壹樣,歷經了無數的戰亂水淹,見證了太多的世事變遷,卻永遠的沈默,無言,只以豎立的形象展示於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