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誰能告訴我幾個在高考中出現的蘇軾詩詞鑒賞題?

誰能告訴我幾個在高考中出現的蘇軾詩詞鑒賞題?

07年全國卷壹: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望江南 超然臺①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針。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術壹城花,煙雨暗十家。

寒食②後,酒醒卻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國,且將斷火試斷茶,詩酒趁年華。

〔賞析〕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壹派,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壹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上任,其時,當地“比歲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超然臺記》)。經過他壹年盡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趨於安定。為了調節“濟世”與“歸隱”的矛盾心境,他於熙寧八年底修葺園北田臺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蘇轍命名,點出其超然物外,優遊自樂的情性。這首詞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詞題壹作“暮春”。詞調《望江南》即《憶江南》,本為單詞,宋人將其重復壹遍,成為壹種雙調新格體。

詞的上片寫密州春景。詞前兩句寫登臺前所見春色——“春未老”,以擬人的手法寫仲春的富盛,含意親切;“風細柳斜斜”,似壹特寫鏡頭,細膩地描繪出季節的特征。“斜斜”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柳條垂垂,隨風搖蕩的風姿。後三句再寫登亭後眺望的景色,詞人為眼前的春色所觸動,情興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賞全城的春景,只見“半壕春水壹城花,煙雨暗千家”。“壕”,指護城河,半溝碧綠的春水環城繞墻,滿城嬌紅的鮮花相映綻放,好壹幅艷麗奪目的春光圖!“煙雨暗千家”,進壹步勾畫出千家萬戶籠罩在煙雨迷蒙之中的朦朧意境,既緊緊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著深沈的意蘊,為下片抒情作好鋪墊。

下片抒鄉思之情。詞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眼前花紅柳綠滿全城、輕煙細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時節的傳統風俗,勾起了詞人思鄉的情思,強化了欲歸不得歸的感慨和嘆息。

寒食節,在清明前壹天。相傳春秋時,晉文公為哀悼不願出山而被燒死的介子推,下令舉國禁火三日,故稱寒食節。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掃墓的傳統風俗。寒食節後,重新生火,謂之“新火”。“咨嗟”,嘆息。酒醒後,詞人為遠在千裏之外,不能歸鄉探親、掃墓而嘆息,為仕途失意、抱負未展卻又不得歸隱山林而嘆息。但蘇軾是壹位豁達超然的人物,此時未泯滅“致君堯舜”的宏願,故而結尾三句筆鋒壹轉,抒發了特有的隨緣自適、自我解慰的曠達胸懷。面對著來自家鄉的“故人”,詞人說,讓我避而不談思念家鄉的愁腸,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壹道美美地品嘗吧,趁著自己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賦詩飲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卻世間壹切愁思苦悶吧!

全詞寫登超然亭所見的春景及由此牽動的羈留異鄉的鄉愁,又以“超然”的情懷貫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無縫。寫景抓住時節特征,詩意盎然,為抒情制造氣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詞顯,又緊扣季節景物,上下呼應。其謀篇布局,章法韻格,乃天設地造,無懈可擊,顯示了蘇軾按譜填詞的過人技巧,堪稱雙調《望江南》的典範之作。

07年上海卷:四)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4-16題。(8分)

阮郎歸?初夏 蘇軾

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賞析〕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閑雅而有生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壹個少女的身邊。“綠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壹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熏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征。熏風,就是暖和的南風。古人對這種助長萬物的風曾寫有《南風》歌大加贊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據《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為《南風》伴奏。這裏的“熏風初入弦”,是說《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於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於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壹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沈香(即水沈)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雲:“獨遊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雲:“不聞人聲,時聞落子。”這首詞和這首詩壹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我們可以想象,在這麽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余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後,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壹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壹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壹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於是出現了又壹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壹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

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裏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願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壹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壹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註入了壹股甜美的清泉。

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註意景物的描寫、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同構成壹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壹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註意了動態描寫,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壹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這些動態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蘇軾的詞在2007年通吃10省高考題,所以在08和09的時候會少些,08年我找過了,沒有蘇軾的,多為李白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