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特點?

詩歌的特點?

詩歌自身特點

1、形象性

詩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般不以嚴密的判斷、推理服人,而是註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詩);胡馬快,可以說“竹批雙耳峻,風人四蹄輕”(杜甫詩);說淒涼,就是“孤燈照寒雨,濕竹暗浮煙”(司空曙詩);話理想,就是“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詞)。這樣,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或突出事物特點,使讀者獲得具體可感的藝術享受。

2、典型性

詩歌所描寫的形象並不是生活現實的實錄,有的雖然是實錄,卻也經過了作者的選擇、加工、提煉,這樣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廣的生活內容,就成為典型形象,成為典型人物、典型環境、典型動作、典型話語、典型場面等。典型的東西是概括出來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謂“半瓣花”可說人情,“壹滴水”可映光輝,“壹鱗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中的“聞”和“逢”兩個動詞連接了幾十年的人事與滄桑。兩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為壹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的淪落正說明了盛世的興衰。這樣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

3、情感性

“情動於中而發於外”,這顯然是指詩歌創作。作者噴湧的情思當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觀點進行分析。杜牧有壹首《江南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有人認為千裏鶯啼,千裏綠映紅,無—人得見,“千”當作“十”。後有人反駁說:“即作十裏,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他解釋說,“題雲《江南舂》,江南方廣千裏,千裏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這反駁自然在理,詩人情之所至,脫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說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如此。如果忽視了詩歌的情感性的特點,非要去迫問“燕山雪花怎麽會大如席”這樣的問題,恐怕會貽笑大方的。

在詩歌中,情感的抒發在不少時候是間接的。有時使用間接抒情議論的方法,有時用典,有時跳脫(跳脫,指文意的跳躍與省略)。理解了其間接表現的手法,明白了詩中所用的典故,體味出其中被省略的顯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內容才有可能。

詩歌的特點。

詩歌的內在特點是抒發感情。不管是繪景、詠物,還是寫人、敘事,

無不是為了抒情。抒情是詩歌的生命、靈魂,沒有抒情,就沒有詩歌。因此,閱讀、鑒賞詩歌時,首先要弄清詩人描繪的是什麽樣的景,歌詠的是什麽樣的物,敘述的是什麽樣的事,刻畫的是什麽樣的人,進而看看借此抒發的是什麽樣的情。

詩歌的外在特點是講求韻律。特別是古典詩歌講求合轍押韻、對仗,為此有時要倒置語序,“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無覓英雄孫仲謀處”的倒裝,只有把它變成順裝,才能準確理解。閱讀時還要讀出聲來,詩歌的

韻律美只有讀出聲來才能更好到體會出來,即使在考試答題時,最好也要在心裏讀出聲來。

詩歌的構成要素是意象。它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在創作過程中相互撞擊、相互融合的結晶,是詩人通過想象及擬人、狀物、象征、誇張、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將意與象融合所創造出來的單壹的或片斷的、可感可觸的具象。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作家為了傳達某種朦朧模糊、隱曲微妙、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思意緒而創造出來的藝術符號。因此,閱讀、鑒賞詩歌時就應該從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種種內涵和審美意味,這是真正讀懂壹篇作品的關鍵。

首先要仔細品味意象本身蘊涵的豐富獨特的情感信息。如“白日”當然是太陽,但又不僅僅是“太陽”,作為意象,“白日”有壹種燦爛輝煌、光芒萬丈的氣象。其次要充分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內涵。特定的意象上積澱著相應的文化內涵。如“長亭”“折柳”“故人”“孤帆”等常見意象,

往往和離愁別恨有關,成為表達相思離別的現成符號。看到這些意象,就應該馬上想到相應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從意象的組合中感悟言外之意。

“從星星的彈孔中/流出血紅的黎明”,“星星”“彈孔”“血”“黎明”這幾個詞經過詩人的組合,已不同於通常的物象了,它們的疊加產生全新的藝術效果。閱讀時,要善於從意象組合的整體中理解其“增殖意”。例如辛笛的《風景》:

列車軋在中國的肋骨上

壹節接著壹節社會問題

比鄰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間的墳

生活距離終點這樣近

夏天的土地綠得舊褪淒慘

慣愛想壹路來行過的地方

說不出生疏卻是壹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風景!

1948年夏

在滬杭道上

詩人看到的車窗外“比鄰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間的墳”,這壹景象是十分寫實的,在四十年代的農村隨處可見,但此處突出地將茅屋和墳這兩個意象同時組合在壹個畫面中,並用連詞“和”來聯接,詩的蘊意也就從寫實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生與死的距離近得出奇,中國人竟是如此渾渾噩噩地了結壹生。

詩歌的語言形象、生動。除此外,還有精練、跳躍的特點,這與其他文體更是不同。“語不接而意接”,讀者可通過聯想、想象能理解的內容往往都略去了,閱讀時自然要通過聯想和想象補出來。例如李白的《長幹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壹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舊行跡,壹壹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孩提時代,只寫了兩個小孩壹起玩耍的情景(給人印象極深,乃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成了成語),其他則壹概略去。接著壹下子跳到了“為君婦”的階段,以細膩的筆觸寫初婚時的情景,和夫婦間婚後發展起來的愛戀。接著又壹下子跳到了丈夫遠行經商後對他的思念之情。這是重點寫的。詩人巧妙地將壹些生活片斷連綴成完整的藝術整體。由此可見詩歌“語不接而意接”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