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蒹暇觀後感

詩經蒹暇觀後感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詩經蒹葭讀後感。

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嶽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幹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為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裏住了壹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中原,我的故鄉。

在所有自己閱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壹部。

原因是這本書裏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系,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裏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裏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裏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眾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麽接受要麽。因為在他們那裏有壹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復雜的東西,人們就向往單純。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起源於中原地帶,黃河文明的中心,讀後感《詩經蒹葭讀後感》()。

是樸實的單散發著田野和炊煙氣息,豪爽而真摯,我以為要讀那些詩歌,最好要到真正的田野中去,而不是蹲在書齋裏搖晃腦袋,就象真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好在戶外進行,才可以體現人的美。

詩歌是最接近自然,也是最接近人的靈魂的藝術題材,在詩歌中有真和美,壹切壯麗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詩歌的特性,也具有音樂的特性,詩歌最接近於音樂,而音樂能直達人的靈魂。

起源於中原田野的風,洋溢著熱情與單純,具有全世界性可以理解的主題,但是對他們的介紹還是太少太不夠,這是我們的恥辱。

我記得自己在學校的時候---我只讀到90初期的初中,學的幾乎都是後代文人的作品,好象只有壹首碩鼠,那些作品都是壹種文人知識的理想,沒有學過民間的詩歌,後來我總是納悶,想道,這是否因為編纂者本身害怕那種來自田野的野性呢,或者在經過文人的註解,貶低其中的直率的愛情的呢,害怕學生們去談戀愛不成?

詩經蒹葭讀後感其實詩經的風裏最好的詩篇都是愛情的。

那直白的表述,大膽的追求與幸福的熱情,正是壹種被漢以後的者極力抹殺與曲解的,文人說那些愛情詩歌是淑女與君子之間的兩情相悅,我更願意理解為農村青年的談情說愛。讀了這些詩歌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我們的文化裏畢竟還有這樣清新質樸,大膽熱烈的感情,而不僅僅是唐詩宋詞裏傷感悲涼的文人情懷。因此,詩經中的風,是現實主義的,也是古典主義的,而後代的文人詩歌大凡是浪漫主義的,浪漫主義從來是屬於貴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