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詩句的意義

關於詩句的意義

1.詩歌的意義是什麽

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壹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談談古代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

古人所說的“詩言誌,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詩歌的種類多種多樣。 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快板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為: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朗誦詩等。

所謂古代詩歌,就是指與新詩相對的舊詩,即“五·四”前中國社會的詩歌,也稱舊體詩。 古代詩歌除可按內容劃分外,還可按句式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為: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準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 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壹定要求。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於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壹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搜集保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壹種變體。

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壹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壹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

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了解了古代詩歌的分類情況,當我們面對壹首具體作品時,就很容易辨識其體裁類型了。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日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有人說是律詩(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參考書第壹冊第222頁),但按律詩特點看,這二首詩無論如何,不能算作律詩。

其實,陳詩題目已明示:這是壹首歌行體詩;至於白詩,仔細分析,則應是壹首三言、七言錯雜運用的新樂府詩。 詩歌賞析文章壹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采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壹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壹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

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壹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采用那壹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如何賞析古代詩歌作品 賞析古代的詩歌作品,是我們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目的之壹,也是我們進壹步進行研究的壹個基礎,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呢? 首先要讀懂詩歌作品,這要求我們對壹首詩的每壹字、每壹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有弄懂,那麽我們又如何去對壹首詩進行分析和鑒。

2.寫詩的意義在哪裏

古代人所作的詩。

附資料。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壹個專題名稱。

[編輯本段]古詩體,又稱古風。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可見唐詩多麽重要!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壹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壹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壹類雜言古詩,詩行裏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古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壹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壹點是壹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壹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古詩體式簡談兼對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的商榷

我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壹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3.古詩中的象征意義

每首詩都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橋”和“路”都跟離愁別緒有關系,都是旅人的憂傷寄托了對家鄉的思念, 如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而《楓橋夜泊》詩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

“馬”這個意向壹般是比較蒼涼古勁的或者是奮進昂揚的因為古人認為龍和馬很多地方是互通的,這個要麽是寫沙場征戰要麽寫個人壯誌報負,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斯須九重真龍出,壹洗萬古凡馬空,“真龍”指的就是馬。

“柳絮”和“浮萍”這個用的更是多了,柳絮的飄浮不定,常作愁緒的象征。宋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有時也感嘆個人身世漂泊只用,不壹而同,得看具體的

4.古詩的重要性作文600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是古詩《秋夕》,是我會背誦的第壹首唐詩,就是它把我領入古詩的海洋。

小時侯,我和酷愛唐詩的爺爺住在壹起,整日聽他吟誦各種唐詩。久而久之在爺爺的熏陶之下,我也變得詩情畫意起來,也常常會主動地讀起各色唐詩。

壹次,爺爺教了我壹首《長恨歌》其中壹句最令我欣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簡潔明了,壹針見血地表達了要我們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不要浪費它,要不然等老了再學就來不及了只能留下滿腔的悲傷。這首詩中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使我很困惑,因為我不懂詩人為什麽要寫這句話,我覺得這句是多余的。後來我就去問學識淵博的爺爺,爺爺見了便笑著替我解答問題,原來詩人這段景物描寫是為了下文的意境更好地烘托出來,能為下文做好鋪墊。就這樣我又從古詩裏面學了壹招,這招在我平常的習作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我的作文加了不少分。所以我越來越愛古詩詞了,因為讀古詩不僅讓我收益匪淺,還讓我對習作中的寫作技巧運用的更加熟練。比如我從古詩中知道了結尾要寫得達到總結全文的作用,這樣才能畫龍點睛,我知道了寫作時有些地方要高度凝練而有些地方要寫得細致入微。我還知道了寫作時要分段明確,條理清楚才能讓人讀來舒適,拿到高分。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壹句話,古詩詞我愛妳!在妳的身上我獲益良多,我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凈化了我的靈魂!

5.讀古詩詞的好處作文

每壹位詩人與詞人,所作的詩與詞都有著不同的風格。有的豪邁,有的抒情,有的委婉。詩與詞,任何壹首所蘊含的情或意,都是不相同的。

我記得學的第壹首詩應該是那首《詠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駱賓王以水為襯托描寫了鵝的“毛”與“掌”,體現了鵝的形態。孟浩然的《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描寫春的夜雨、花落。花落無聲,而風雨的呼喚又與落花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又何嘗不是壹種禪意。

“醉裏挑燈看劍”,“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不僅給人壹種身在茫茫草原、藍天曠野的豪情,更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動在心間。誰能說辛棄疾非為俠骨,卻也在無意之中湧出柔情。“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也可以閑雲野鶴看世間百態,品味現世安穩。“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或是詩百姓疾苦,喜、怒、哀、樂,無論哪種,都是這位詞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與爾同消萬古愁”,從記事之初,李白的詩永遠讓人感到沒有憂愁,他的失意也被萬丈豪情抹去,給人壹種站在巔峰向下俯瞰,蕓蕓眾生的感覺。李白的詩,就是這種。他的壹生或許充滿不得誌,可他卻能把詩揮灑的淋漓盡致。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無論是哪壹種詩與詞,都蘊含著情感與故事,都是文學上的明珠,中國的精粹。

6.古詩詞在生活中的作用

1、閱讀古典詩詞,促進人們了解歷史文化。古詩詞,是古代歷史的壹部分,學習古典詩詞,也是學習中國的歷史。對本國歷史的了解,會增強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同時,對祖先們所創造優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強我們的自豪感。

優秀的歷史文化,對我們如何發展現有文化,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閱讀古典詩詞,增加人們對人類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體驗,豐富人們的感覺細胞。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歌,是人們心靈的歌聲。

2、通過古典詩歌,我們能夠了解先民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能夠了解他們對待世事人生的態度。雖然古今有別,但人性相通。閱讀古人的時候,我們不但了解和認識了古人,也會了解和認識了自身,進而理解人、善待人。

3、閱讀古典詩詞,能夠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中國古典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優秀的古典詩詞,在音韻格律、節奏曲調、思想內涵等方面,總有些出彩之處。古典詩歌之美,潛移默化地熏陶我們,美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擴展資料:

古詩詞怎樣發表流傳:

1、歌謠傳唱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某先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這就是“發表”壹首詩。大家覺得表達了心中的情感,於是輾轉傳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詩官到民間搜集歌謠,就把這首歌輯錄了下來。

到秦代,正式成立“樂府”機構,漢承秦制,並把樂府配樂稱之為“歌詩”,因此流傳了下來。

2、卿士獻詩

士大夫對艱危時事極端憂慮,出於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於是寫成詩向最高統治者進獻,以引起註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詩歌。當然也有人歌功頌德,統治者認為可以用來示後人,也就留了下來。

3、墻壁題詩

詩人興之所至,援筆疾書於墻壁,詩於是被廣為傳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

4、寄贈即詩

親友將遠行,濤人設宴餞行,臨別贈詩寄情。如曹植《贈白馬王彪》、崔顥《贈王威古》、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

搜狗百科-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