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新課改推行10年了,但大多數語文教師仍舊把語文課本作為唯壹的課程資源,以為講細講透極少量的幾篇課文,壹學期最多30篇,壹學年最多60篇,三年最多180篇,就能讓學生在語言素養與能力上反芻“三”,試圖以少勝多,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現當代語文教育之所以“少慢差費”,就是偏執於“舉壹反三”。閱讀量不足,背誦得太少,寫作量更少,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嚴重貧血。

語文界的同仁壹直在不懈地探討語文教育的出路。三十年時間,有關語文的出版物數不勝數,以傳統的、現代的、甚至最時尚的理論給語文教學診治疾病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可是語文還是重病纏身。三十年間,湧現了許多語文教育改革家,創立了不少模式,流派,但在微觀上解決課堂問題的多,從宏觀上反思語文教材閱讀量不足,寫作量不足,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問題的少。也許人們忽略了最重要的壹點,即漢字、漢語與漢文化的關系。現在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學方法是從西方傳入的,數十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它不切合中國國情。中國的語文教育應該遵循母語教育的傳統,重視積累、感悟、運用。回歸積累背誦,多讀、多寫的傳統;落實新《課標》的背誦篇目,落實“少做題,多讀書,提倡讀整本的書”的精神,落實課外閱讀的定量要求,落實課外練筆的字數要求,將傳統的課外閱讀,課外練筆放在課內進行,至於選擇教學模式、方法,可以不拘壹格,古今中外皆可為我所用,只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多寫,並能堅持下去,養成習慣,就能改變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局面。

壹、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多讀、多背,舉三反壹

語文教育為什麽必須強調積累,強調“舉三反壹”。因為語言能力形成是,積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學生自身語言能力與素養上反芻“壹”,形成“壹”。“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能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研究、實踐以及常識告訴我們,語言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壹”。語言學習不太類似於“科學化”的數理化學習、可以“舉壹”(如例題)“反三(做習題)”,“舉少”而“勝多”,語言學習常常是“舉三”而“反壹”,因此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就會營養不良。

除了閱讀積累,還需要背誦。洪鎮濤先生曾經提出過“吞下去”的原則。中小學階段如果能積累背誦豐富的詩文精品,那麽成年之後,提筆為文,就可輕而易舉地做到辭義暢達,文從字順。那些語文素質好的,似乎並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他們較多地讀了壹些課外書籍。讀得多了,記得多了,語文水平就高出別人壹大截了。臺中師大王財貴博士提倡十三歲之前背誦四書五經,認為這個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提高語言素養,還可以開發增進兒童的智慧,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魯迅、朱自清、老舍、徐誌摩、錢鐘書、沈從文、林語堂、梁實秋等大師都是背古書長大的,這些現象,值得我們的語文教學反思。傳統語文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指導兼督導,學生的主要功課是朗讀和背誦,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不過數年,不但對中國文化能入其門墻,初涉堂奧,而且自然“習得”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夫。當代語文教育,老師充當主角,學生是配角,課堂上,老師占用大部分時間,滔滔而講,學生枯坐堂下,懨懨而聽。課下,老師疲於備課批作業,學生題海苦渡,教學雙方如牛負重,怨教怨學“蔚然成風”。

因此,從宏觀上把握語文教改的方向,必須重視積累,多讀、多背。近三十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語文教學改革改,無不是朝這個方向前進,而且有具體得當的措施,同時又能堅持推廣的。八十年代初張孝純先生的“大語文教育”,九十年代中期趙謙祥的“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山東煙臺的“大量讀寫,雙軌運行”,竇桂梅的“三個超越”等改革,都能有效地解決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相同的壹點是註重積累,能落實多讀多寫。

二、語文學習要讀寫結合,多寫多練

傳統語文教育的整體思路是先記誦、再開講、後作文。古人提升了寫作的教學地位,以寫作能力培養為核心。“寫”是最重要的,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語言運用主要體現在“寫”上。較之當代以閱讀為主寫作為輔的語文教學體系,傳統語文教育強調“運用”,強調實踐,以“寫”為主,較好地規避了眼高手低的現象大面積出現。

當代語文教育中,寫作教學未受到重視,每學期只寫6——8篇作文,雖有課外練筆,但大多數未落實,寫作量太少,形不成熟練的技能。學生視寫作為畏途,成為語文教學的痼疾。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多練是主要的途徑。語文教育的名家都是這樣做的:浙江特級教師陸鑒三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寫30篇作文,上海特級教師沈蘅仲提倡學生壹日壹文開展練筆活動,遼寧特級教師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500字。但怎樣讓學生有東西可寫,讓學生願意寫並能堅持下去,則是練筆的關鍵。

為了讓學生多寫多練,90年代中期我設計了“自辦文集式”課外練筆。為了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調動全體學生練筆的積極性,每學期要求學生用16開白紙自己裝訂壹本“文集”,從封面設計、刊頭題名、扉頁題詞、卷首語到目錄都要求學生精心設計構思,親自動手去做。封面和刊名要求有較高的藝術性,能體現蓬勃向上的情操或健康雋永的情趣,有鮮明的個性風格。扉頁選取壹句自己最喜歡的箴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配以必要的裝飾。設計壹個形式新穎的目錄表,對全集的內容題目能標以頁碼,卷首語表明寫作心態,寫出本學期練筆的目標、打算,壹學期下來,寫壹篇後記。

文集內容主要分四個欄目:壹、讀書筆記。要求學生將平時課外閱讀的內容用讀書筆記的形式呈現。二、讀寫同步。該欄配合語文課本的閱讀單元和課堂作文訓練點,以命題和提出要求的片段作文訓練為主。三、每周壹次。該欄要求學生關註國際國內,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重大事件或能引起自己心靈震動的人和事,通過自己的觀察思索表達出來。四、文藝創作。該欄主要練習文藝創作,可以寫詩歌、散文、小小說、短劇、寓言,童話、科幻故事等。實踐證明,自辦文集式課外練筆符合素質教育和當前的新課改精神,效果顯著且易於推廣。

山東煙臺的“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江蘇管建剛老師的班級作文周報,都是多練成功的典型。

三、課外閱讀、課外練筆課內化,落實新《課標》精神

語文教育的經驗和教訓表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詳細的講解分析,註重規律、概念的掌握及其精確程度,必然削減、忽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擠占學生讀書、背書、練筆的時間。語文學習必須有壹定量的積累,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文章樣式、思想感情、生活體驗。而現在壹首小詩講壹節課,壹篇幾千字的小說、散文講三四節課,壹個學期壹百二十節課就學這麽二三十篇課文。有些課文上完後,不少學生讀起來還結結巴巴。課堂上很少讀書、背書、練筆的時間,語文教學這種大面積,長時間的損失,嚴重地降低了廣大青少年乃至整個國民的語文素養。

新《課標》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偏向,在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總結幾十年語文教改經驗的基礎上才重提培養語感,註重積累。新《課標》規定了的背誦篇目,課外閱讀的數量要求,課外練筆的字數要求。

新《課標》的這些規定,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希望的曙光。但新課改搞了七八年,除了少數地方,除了個別勇於探索的教師能洞悉前述弊端,從宏觀上把握改革方向,用自己的教育實踐智慧,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實積累背誦,多讀、多寫之外,全國大多數地方,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沒有落實積累背誦、課外閱讀、課外練筆的數量要求。

怎樣落實新《課標》的這些精神?我主張課外閱讀、課外練筆課內化,並指導我區部分青年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壹、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盡量讓學生自主地讀書、感悟、積累,不要過多地占用時間分析串講;二、要選擇、重組教材,每壹單元精選壹兩篇課文精講或引導學生精讀,其余略讀或課外自讀;三、每周至少用兩節課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閱讀名著或報刊時文,並用讀書筆記或其它方式練筆。

這樣就用有效時間和具體措施保證了新《課標》精神的落實,也就把積累,讀書,感悟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同時,通過大量閱讀名著,形成學生的人文素養。

各地語文教改的先驅者也有不少成功的探索。如山東濰坊市韓興娥老師的小學語文“重組教材,大量閱讀”實驗,采取“讀讀背背,背背讀讀”的方法,讓學生壹個課時學習二至四篇課文,兩個星期學壹冊課本,剩下的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到處搜羅讀書,不停地閱讀、做筆記,讀了相當於現行教材10倍以上的內容。再如吉林毓文中學(高中)的“名著閱讀與人文素養形成”實驗,實驗班每學期期中考試前學完教材,期中考試後集中閱讀名著,完成讀書報告。學生在兩年半時間閱讀10本名著,平均閱讀量約200萬字。

總之,明確了改變語文教學貧血、營養不良的方向是積累背誦、多讀、多寫,就要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實踐,並學習借鑒前人和同行成功的經驗,吸收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的語文教育改革成果。這樣,在各種模式、流派面前既不“亂花漸欲迷人眼”,無所適從;也不囿於壹隅,抱殘守缺,我心有主,各種模式、方法皆可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