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夜鶯,長腳秧雞、溪水、明月、大自然等當作人來寫,賦予他們以人的動作、情感,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更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夜的詩情畫意,使這首詩更富感染力。
整首詩富於舊詩詞的情調,寥寥數筆,即勾畫出壹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同時又有詩人自己的風格,就像最末兩句,通過“妝”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了,給全詩平添了壹些情趣與生氣。
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都呈示出泰戈爾與日本俳句的風格。劉大白註重於情與景在自然的描寫過程中的契合。這便是舊詩裏所謂的詩畫結合、情景交融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當時詩歌的壹大特色。
劉大白也正是如此,他雖想試著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跡,《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