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古詩怎麽讀如下: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rù zhú wàn gǎn xié 。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桿斜 。
《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壹首詩。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
它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全詩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雕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壹齊傾斜。
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壹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
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
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於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壹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