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
蔡元培
吾人視覺之所得,皆面也,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建築,雕刻,體面互見之美術也。其有舍體而取面,而於面之中仍含有體之感覺者,為圖畫。
體之感覺何自起?曰,起於遠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益以繪影寫光之法,而景狀益近於自然。
圖畫之內容:曰人,曰動物,曰植物,曰宮室,曰山水,曰宗教,曰歷史,曰風俗。既視建築雕刻為繁復,而又含有音樂及詩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
圖畫之設色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而西人更有油畫,始於“文藝中興”時代之意大利,迄今盛行。其不設色者:曰水墨,以墨筆為濃淡之烘托者也;曰白描,以細筆勾勒形廓者也。不設色之畫,其感人也,純以形式及筆勢。設色之畫,其感人也,於形式筆勢之外兼用激刺。
中國畫家自臨摹舊作入手。西洋畫家自描寫實物入手。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雖名山水之畫,亦多以記憶所得者為之。西人之畫,則人物必有概範,山水必有實景。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
壹.作者: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壹個法令——《大學令》。
二.民族學研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學方面的貢獻有目***睹,但在民族學方面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稱,自己的夢想之壹就是寫壹本《比較民族學》,“以研究民族學終老”。蔡元培赴京殿試時,在有關西藏的策論題中,他詳述西藏“地域廣袤,山川道裏”。
三.教育獨立思想:
1.“教育獨立”作為壹種思潮,萌發於“五四”之前,發展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由於軍閥混戰,經濟雕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比例極低,如1920年前後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僅占1.2%左右。僅此有限的預算內經費還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數到位,導致教育經費奇絀,教育事業陷於難以為繼的程度。[25]
2.蔡元培壹貫視教育為救國的基本途徑,推崇思想、學術自由,加之身為北京大學校長,對政府官僚掣肘、摧殘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獨立的積極倡導和支持者,並從理論上加以引導。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發表了《教育獨立議》壹文,闡明教育獨立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成為教育獨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