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詩雲:"古來聖賢皆寂寞。"1我想,陶淵明就是這樣壹位寂寞的聖賢,不僅在東晉時代被人遺忘,而且在之後的二百年間也乏人問津。直至唐代,詩人、詩評者們才開始矚目於他。如今我們已確知,陶詩題材的多樣性與風格的多樣性是他同時代詩人所無法比擬的。沈德潛在《說詩 語》中說:"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陶詩胸次浩然,甚有壹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以至於"唐人祖述者王維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閑適,儲光羲有其樸實,韋應物有其沖和,柳宗元有其峻潔,皆學陶焉而性之所近。"魯迅先生曾說:"陶潛、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頭等人物。"我想,陶淵明其詩其人在千載之下仍熠熠生輝,是因為他創作了大量意境優美、言淺意深的田園詩,給後人無數啟迪;更因為他由仕而隱最終老死田園而不改初衷,表現出壹種無人可及的高貴氣節。他的詩,他的精神,滋養了後世壹代又壹代文人。
讀陶詩,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壹位飄逸灑脫的詩人形象,仿佛看到他壹手把菊、壹手持酒,悠然地來往於他所鐘愛的山水田園之間。酒,是陶淵明最好的朋友,是他歡樂時的抒發,痛苦時的解脫,孤獨時的慰藉。他的生活離不開酒,他的詩中也處處散發著酒的淳香,令人深深陶醉其中,並且,這醇香從東晉壹直飄散至今,揮之不去。
詩人飲酒,在陶淵明之前就不乏其人。"對酒當歌"2的曹操,"美酒鬥十千"3的曹植,"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4的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這種風氣,也在陶淵明身上得以延續。當然,陶淵明本身"性嗜酒"也是壹方面的原因。在《五柳先生傳》中,他就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他嗜酒,到了"造飲輒盡,期在必醉"的程度。關於他嗜酒的傳聞逸事,可看出他對酒的喜好程度是古代詩人中少見的。蕭統的《陶淵明傳》用大量筆墨描寫了詩人對酒的嗜好:陶淵明任彭澤令時,把奉祿田中全部種秫,目的在於"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後來他的妻子"固請種粳",才"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江洲刺史王弘命龐通之賫酒具邀陶淵明,淵明"既至,欣然便***酌";顏延之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每天邀淵明***飲,而淵明每次都"酣飲至醉";顏延之走時,留了二萬錢給淵明,淵明壹轉手就把這些錢遣送酒家,"稍就取酒";九月九日重陽節,淵明有菊無酒,王弘送了酒來,淵明喝得大醉而歸;淵明釀酒,到酒熟時,"取頭上葛巾漉酒",漉好後,重新戴在頭上……短短壹篇《陶淵明傳》,寫詩人嗜酒占了大半篇幅,其與酒的不解之緣,可見壹斑。從中也讓我們看到了陶淵明性格中的真率可愛,印證了他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調。
陶淵明愛酒的更深層的原因,我想,是飲酒的酣暢,酒後的無拘,契合了詩人追求自由、灑脫、自然、真淳的心性;而酒對陶淵明詩情詩性的激發,更使詩人對酒欲罷不能,並寫下了充滿諧趣的《止酒》詩,名為"止酒",實不能"止"也。從這壹層意義上說,沒有酒,就沒有陶淵明其人;沒有酒,也就沒有陶淵明其詩。
飲酒,是陶淵明的愛好;寫酒,更貫穿於詩人的創作生涯之中。陶詩中寫酒的詩,俯拾皆是。這位愛飲酒、愛寫酒的東晉大詩人,壹生以酒為友,以詩為朋,創作了諸多佳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二、 陶詩中的酒之味: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的壹生可以四十壹歲辭官歸隱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是"猛誌逸四海"(《雜詩八首》其五),懷著"大濟蒼生"5的抱負積極入仕,希望成就壹番事業;後期主要是拂袖棄官,歸隱田園,深化了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在與勞動人民的密切交往中陶冶情操,自鑄偉辭,有所作為。
陶淵明現存詩125首。在這壹百二十多首詩中,有多少詩與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已無從分辨。其中直接寫到飲酒的,就已經比比皆是了。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說:"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的確,讀陶詩,幾乎每壹首都可以嗅到酒的氣息,或濃或淡;讀陶詩,幾乎每壹首都能夠品出酒的味道,或甘或苦。陶詩中的酒之味,或淡遠或深醇厚,映襯出陶淵明不同境遇中的心態,映襯出他光明峻潔的品格。
1、酒--抒發人性之真
《陶淵明傳》中記載:淵明不解音樂,而蓄無弦琴壹張,每適酒,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這段逸事,令人莞爾。用"真率"壹詞來形容陶淵明的性格實為貼切。而他的詩,更是盡顯"真率"的本色。酒,烘托出詩人真率性格;酒,令陶淵明真率的的性格在詩中得到盡情抒發。
《歸園田居》五首作於陶淵明辭卻彭澤令返裏躬耕的第二年,吟詠了躬耕之樂與歸隱之趣。這些詩成為陶詩中聲譽素著、成就最為突出的千古絕唱,集中體現了陶詩平淡質直的風格特色,歷來受到評論家的推許,被譽為田園詩中的最佳篇章,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在這組詩中,陶淵明盡情抒發了內心深處對於生活的真實態度,表明了自己強烈的愛憎情感。在《其壹》中,他厭惡官場的汙濁,所以將其稱之為"塵網","樊籠"。他喜愛田園生活的自由,將其稱之為"舊林"、"故淵"。詩人對於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飾,在詩中表露無疑。《其二》以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寫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段,讓人領略到鄉村的幽靜和詩人恬淡的心境,仿佛置身於壹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之中。詩人像普通農民壹樣關心農作物的生長。"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詩人開始與他種下的農作物同呼吸,***命運。這種感情已超出了壹般有進步思想的封建知識分子的範疇,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三》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純然是農民田間勞作的真實寫照,毫無修飾之語,渾然天成。《其四》充滿感傷意味,是詩人看到農村殘蔽、人口散失的慘景時消極頹廢情緒的真實流露。《其五》的"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構成了壹幅和諧無間的鄰裏相親圖。壹組詩,把詩人種種情緒都包容在內,愛、憎、喜、憂皆蘊其中,把壹個真實的詩人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2、酒--醇化生活之樂
陶淵明的諸多詩篇中都表現出種種情境下詩人的生活樂趣。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歸園田居》其五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
歡然酌春酒,摘我圓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如何?
《讀山海經》其壹
這些詩中,"春酒"也罷,"熟酒"也罷,"自斟"也好,"相呼"也好,都描繪出壹幅幅閑適、歡然的生活圖景。從中我們可看出,詩人對於樸實、簡單的村居生活是懷著淡定從容的態度的,並從內心深處喜愛著這種生活,而對於功名富貴,則視若雲煙。有酒相伴,有書相陪,俯仰宇宙,"不樂復如何"?
各種情狀的生活之樂,在陶淵明筆下得以盡情展現:《和郭主簿》其壹抒寫暫時忘卻功名利祿而沈浸在恬淡閑適生活中的樂趣及思古之幽情,寫自己自斟美酒、笑看"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的天倫之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抒發自己首次參加耕作所獲得的嶄新感受及躬耕生活的愉悅歡欣,"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勾勒出壹幅和諧、欣悅的圖景;《移居》(二首)寫遷居給詩人帶來的快慰,"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詩人在與鄰裏交往、登高賦詩、開懷暢飲、欣賞奇文中得到身心的愉悅;《酬丁柴桑》中的"放歡壹遇,既醉還休",《擬古》中的"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都抒寫了詩人遇到知心朋友的樂趣,或暢飲而醉,或未飲先醉,都表達出詩人的交友之樂。
酒,醇化了詩人生活中的種種歡樂,使凡常的親情、友情、躬耕田園、鄰裏交往,都變得如此動人,令人神往;也正是酒,使這些貌似平常的生活細節,具有了無以倫比的藝術魅力,長久地吸引著我們追求美感的心靈。
3、酒--舒泄苦痛精神
陶淵明青年時期,胸懷"大濟於蒼生""騫翮思遠翥"6的壯誌,但卻受到門閥制度的壓抑,宏願難以實現。雖然幾次為官,但最終認清了東晉統制者的面目,意識到仕途艱危,而不願與統治者合作,最終歸隱田園。此後,他的生活壹直處於困頓之中,受水災、旱災、蟲災的襲擊,茅屋也壹度被大火焚燒殆盡,甚至因饑寒而"乞食",直至貧病交迫而死。政治上的失意與生活上的困頓,也在陶詩中借酒得以抒發。酒的反復出現,成為壹種孤寂、焦灼、憤懣的象征,此時的酒,成了詩人穿越苦痛、憂愁的精神苦海的壹鐘獨特的方式。
《己酉歲九月九日》壹詩以淒風、寒露、哀蟬與濁酒,壹起構成了壹幅暮秋時節的蕭瑟、雕敝的畫面,詩人感懷萬物變化不已,事難稱心,只好杯酒自樂,表達了詩人無奈的心緒;《雜詩》(十二首)其二"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念此懷悲戚,終曉不能靜"的詩句中,詩人的孤寂落寞、憂憤難平可臻極致;《飲酒》二十首中,詩人以"醉人"自居,托醉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從中可見時局之險惡,詩人之抑郁到了何種程度。這些詩篇,是詩人"誌不獲騁"之苦的集中體現。
"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原烏遷"的慘景,"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余瀝,窺竈不見煙"的困頓,"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的窘迫,這壹幅幅畫面,極寫詩人生活之苦,讓人慨嘆不已。這些詩句出自《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詠貧士》《乞食》中,詩中表露出詩人對酒的渴望,但卻到了"傾壺絕余瀝"的地步。對酒的渴望,實則折射出詩人舒泄苦痛的壹種方式。
4酒--映襯峻潔人格
陶淵明的許多作品表現出安貧守道、不慕榮利、獨善其身、返樸歸真的高潔情操。陶淵明之所以愈來愈受到後人激賞和推崇,不僅是因為他的詩給人以無盡的美的享受,更因為他脫俗超拔、傲岸不屈的品性令世人為之動容。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銜觴念幽人,千載撫而決",《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從嚴霜下松菊的貞秀之姿寫到古代隱遁之士的高潔品格,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深切仰慕。詩人贊美松菊為"霜下傑",實際上是借詩自喻,其中的"幽人"是詩人崇尚的品格高尚、不慕榮利之士,也是詩人自己的化身。酒,是詩人忘卻現實的醜惡、達到與"幽人"同境界的方法。
《詠貧士》其壹開首四句壹孤雲為喻,敘述貧士的高潔和孤獨。中間四句"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詩人以眾鳥的竟相趨附反襯只鳥的遲出早歸,這正是詩人自己審時度勢勢不同流合汙而潔生自好的寫照。最後四句表明自己恪守前人的安貧守賤之道,寧願忍饑受寒的決心。整首詩正是詩人高尚人格的真實反映。
酒,流淌在陶淵明的詩歌裏,映襯出詩人光明峻潔的人格,使人深思,令人驚醒,讓人折服。
三、陶詩中的酒之境:詩裏寓真意
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曾作過如下評價:"陶淵明在中國詩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淵明則如秋潭夜影,徹底澄瑩,是有古典藝術的和諧靜穆。……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思其為藝術"。對陶淵明來說,這個評價實非溢美之辭,確切中肯綮之論。
陶淵明愛飲酒,並以酒入詩,而其詩亦如酒,觀之或清澄或濃稠,飲之或甘冽或辛辣,回味則額意蘊無窮,令人久久不忘。陶詩風格以自然、平淡、樸素和質直為主,但在其主要風格之下,亦顯示出多樣的風貌,呈現出多樣的意境,給人以不同的藝術享受。陶詩之境,或如秋潭野影般和諧靜穆,或如無縫天衣般自然渾成,或如醉人天籟般深遠悠長,構成了壹幅幅動人的畫卷。
1、朦朧中顯真率
陶淵明愛酒,原因之壹是酒使他得以忘卻榮辱,達到他所追求的無拘無束的自然之境。因此,"酒"在陶詩中反復出現絕對不僅是風雅的象征,而是因為酒的品性、特點暗合了詩人心靈深處所向往的東西,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也真是酒,使他達到了與自然合壹的境界。
《時運》中寫詩人出遊柴桑東郊時陶然自樂的歡情。詩人在美妙的大自然中揮杯自飲,忘卻身外的壹切,除去了所有的羈絆,真正得以舒展身心、自由自在地存在於天地之間。"洋洋平澤,乃漱乃濯。藐藐遐景,載欣栽矚。人亦有言,稱心易足。揮茲壹觴,陶然自樂。""洋洋""藐藐"描繪出壹幅開闊的自然風光圖景,而人在自然中,又顯得那樣地和諧、自在。詩人"揮茲壹觴",更為整幅畫面增添了半醒半醉的朦朧之美。
《移居》其二雲:"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首詩中所寫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何等實在,又是何等真誠!"過門更相呼"中的過門招飲的生活場景,足見其情意的真率;而"言笑無厭時"又使詩意更進壹層。我們看見詩人與村人來往不受虛禮的限制,不受俗態的拘束。這首詩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也就將摒絕虛偽的自然之樂傾瀉無余。酒的出現,使真情更真,歡情更歡;酒的加入,滌盡了壹切矯飾,凸現出酒意朦朧中的真率。
2、平淡中藏醇厚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雲:"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詩恰當地寫出了陶詩質樸、平實的特點。然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詩人善於將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看來十分細小平實的具體形象中,表面看來平常之極,毫無出奇之處;細加咀嚼,便會感到詩意盎然,感情濃烈。正如蘇東坡所說:"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
《停雲》中"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駐",只是描寫詩人獨撫新熟的醇酒,靜靜地靠於東窗,渴望與親友***享美酒的心態。在貌似平靜的詞句中,分明汩汩流淌著深厚濃烈的思念之情。首句中"藹藹停雲,蒙蒙時雨"為整首詩奠定了壹種安靜、悠遠的基調,但卻以"靜"襯"動",以外在安靜的神態,延駐的姿勢,反襯內心強烈的情感湧動,平中見奇,耐人尋味。
在這類質樸、平實的詩篇中,酒只是作為生活場景中的細小之物出現的,它毫不起眼,然而卻舉足輕重。正是它,為我們創設了壹種真切感人的意境;正是它,讓我們在平淡中咀嚼出醇厚的意味;也正是它,讓我們觸摸到了壹位真實的詩人形象。
3、 醉意中見哲理
晉宋之交,玄風大熾,壹般詩人都能談理。山水詩中的談玄說理成分多為後人所 議,而產生於同時代的陶淵明田園詩亦有不少談理之作,卻博得了盛譽。原因在於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自然證理,理贅於詞;陶詩則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有理趣
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義,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壹。"心遠地自偏",道出了壹個深刻的哲理: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麽雖處喧鬧之境也和居於偏僻之地壹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蘇軾贊此句"境與意會",最是妙處。"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壹步豐富了詩人"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詩人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壹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壹雙雙飛鳥在暮色中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這裏隱含著詩人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後二句更是富有哲理的名句。吳淇贊道:"'心遠'為壹篇之骨,'真意'為壹篇之髓。"的確如此。此詩盡顯壹種超拔脫俗的風韻,營造出壹種深遠悠長的意境。
《連雨獨飲》用回曲深峻的筆法,說明了壹個人生的哲理:有生必有死,世上無神仙。"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詩句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情趣。酒,使詩句處處流露出壹種醉意;詩人初飲酒,胸中的感情果然曠遠,再飲時忘掉了蒼天的存在,達到了飄飄欲仙的境界。
酒與詩人如影隨形,鏡子般反射出詩人的思想;酒與詩歌相融相契,在某種意義上,酒成為陶詩之靈魂。
四、酒與詩:酒助詩興,詩寓真意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縱觀陶淵明壹生,則是以壹個"真"字貫穿生命始終的;而酒,之忠實的伴侶,也壹直陪伴著詩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壹息。酒,在陶淵明的詩歌中,已成為詩人品格的化身,融匯於詩人篇篇詩作中,。酒助詩興,詩寓真意。詩人以天下皆"醒"我獨"醉"之態,抒發自己的樂與憂,描寫自己最真實的生活,更表現出詩人對虛偽、腐朽、黑暗現實的挑戰精神。
陶詩裏飄散出的酒之醇香,依然熏陶今人;詩人高潔超拔的精神,必將永載史冊,光照汗青!
註:
1、 李白:《將進酒》
2、 曹操:《短歌行》
3、 曹植:《名都篇》
4、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5、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6、 陶淵明:《雜詩》
7、 朱光潛:《詩論》第十三章《陶淵明》
8、 蘇軾:《與蘇轍書》
9、 蘇軾:《苕溪魚隱叢話》
10、蘇軾:《東坡題跋》
11、吳淇:《六朝選詩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