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的豪邁,曾經令我無限地向往。
又壹句“ 春風不渡玉門關 ”,就把 玉門關 這個名字牢牢地刻在心裏大半生,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壹種揮之不去的邊關情節和報國情懷!也恰是因為“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句詩句,跨過河西走廊,去拜謁 玉門關 ,早已成為我心裏壹件重要的事情。
“ 陽關折柳、輪臺送君、玉門月、祁連雪 ”,在2019年9月於我而言那些文字再也不僅僅是壹種遙不可及的意境,而是我萬裏奔襲後,心靈和肉眼實打實地觸及和目睹到的場景。這壹年我終於自駕而來!
我們在從敦煌自駕去往 玉門關 的路上,不僅見到了 和尚樂尊 、 戈壁睡佛 、 祁連映雪 ,也著實感受到了大漠的荒涼,更加感嘆古人報國的雄心和離鄉的哀愁。
我們把時間追溯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大將軍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 列四郡據兩關 ”,“四郡”是指現在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則是指 玉門關 和陽關,從此這兩關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大量移民接踵而至,誌在加強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統治。
根據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總誌《 漢書·地理誌下 》中詳細的說明了玉門關的地理位置, 玉門關 在壽昌縣的西北,是西域的門戶。
“ 玉門關 ”之所以叫做“ 玉門 ”,當然與“ 玉 ”有關。玉門關向西就是如今的新疆,新疆和田盛產玉石自古聞名,由於 玉門關 是西域向中原進貢玉石的通道,因此得名!
玉門關 自漢武帝時期設置以來,歷經千余年的 歷史 風霜, 玉門關 在 古絲綢之路 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頁。 歷史 的車輪來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由於西夏占領了整個河西走廊, 玉門關 從此銷聲匿跡,結束了它輝煌的 歷史 篇章。
詩說玉門關 ,論起“ 蒼涼 ”,我們最為熟知的當屬王維"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和王之渙"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的詩句。若論“ 鄉愁 ”,當屬東漢班超"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的情愁。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有詩雲:“ 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 ”,不僅形象地描繪了 玉門關 的荒涼,以及邊疆要塞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清晰的表達出守關兵卒多達五千人,可見當時多少有識之士奔赴邊疆保家衛國。
邊疆雖是建功立業之地,但畢竟是“ 苦寒之地 ”,“ 書信難通 ”。戍守邊關的將士,難免會感到孤寂蒼涼。
比如說早年投筆從戎,誌在報國的 班超 ,到了垂暮之年也不禁思鄉心切,於是上書請求“ 生入玉門關 ”。 岑參 也曾感懷:“ 東去長安萬裏余,故人何惜壹行書。玉關西望堪腸斷,況復明朝是歲除 。”
我們自駕而去的那壹天,漫天黃沙,每個人都實實在在地吃了壹嘴的沙子,更加能體會到邊陲的艱難和荒涼。
如今的 玉門關 遺址在敦煌西北約壹百公裏處,這裏又稱為 小方盤城 ,它是壹座方形的夯土城堡,邊長在25米左右,高約10米,夯土最厚處有5米,當我們遠遠望到它的時候,也會覺得民間傳說的 玉門關 就是壹座 大土堆 並未言過其詞。
我們走進 小方盤城 ,無論如何都很難想象出來這就是傳說中的 玉門關 。其實在20世紀初英國強盜 斯坦因 根據他發現的竹簡提出小方盤城即是玉門關的說法之後,考古界始終存在壹些爭論。
近年來,根據出土的壹些 簡牘 ,專家學者基本判定, 小方盤城 是玉門都尉辦公的 官署遺址 ,我們在小方盤城內部也清晰地看到壹些梁洞及墻體遺跡,所以其為官署令人信服。
近年來,敦煌博物館在小方盤城周圍多次實地考察勘探,研究員李巖雲認為,玉門關口應當在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漢長城線上。
我們乘坐觀光車,從小方盤城向東行駛12公裏,就到了 大方盤城 ,它比小方盤城大很多,東西長130余米,南北寬17米,夯土墻殘高約6-7米。
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到夯土墻上開有 通氣孔 ,當年英國強盜斯坦因在內墻壹角的垃圾堆裏發掘出壹批 漢文木簡 ,依據內容推測為 糧食倉儲 之用。
根據那些通氣孔也可以斷定為糧倉換氣之用,再加上岑參詩雲“ 守關兵卒多達五千人 ”的情況,如此規模的糧倉恰如其分。
關於 漢長城 遺址,我們也只能目睹到壹些 歷史 的痕跡,古時的 漢長城 東西走向、蜿蜒逶迤,每隔5裏或10裏,就會築有壹座方形烽火臺。
當年 玉門關 盛產蘆葦,烽火臺的烽火信號傳至長安也僅需要壹天的時間,而且可根據烽火的規模判斷出來犯之敵的距離、規模,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令人嘆為觀止。
玉門關 ,早已不只是存留在西北蒼涼戈壁灘上的壹座城和壹座關隘,它已經成為千年不朽的 愛國戍邊、保家衛國 的符號,也已然是壹座不朽的 歷史 豐碑。
玉門關 自駕之旅總算圓了我感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的那份豪邁的心願,此時此刻,在心底默默地把壹份最美好的祝福送給萬裏之外的 玉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