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壹種是傳說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勞大軍。但是這麽多菜怎麽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送給士兵們。
另壹種說法是天臺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發明了食餅筒。他見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餅,下壹頓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被叫成“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登場。
食餅筒簡介:
食餅筒又稱麥油脂、五虎擒羊,浙江臺州市特有的漢族傳統小吃,通常在端午節食用。屬於浙江菜,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
2. 臺州端午吃食餅筒的來歷臺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1992年版《溫嶺縣誌》書中稱拭餅是“先制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壹團又軟又韌的面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壹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壹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壹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遊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鐘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卷》,稱吃春卷是長沙的壹種民俗。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壹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苧麻餅吃,當地有壹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 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為什麽,臺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壹天溫嶺人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臺州人心目中的地位。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壹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此處壹字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壹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有關臺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壹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
喜氣彌漫墟落。
爐竈香騰麥餅,
冒炊煙椽角。”
(下闋略)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竈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裏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松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
暑中小住寧非佳。
鄰翁小饋餅卷麥,
家人馳送盤登鮭這裏寫的不壹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麥餅的
至於五月十三這天為什麽又要吃麥餅,我還沒有找到根據。只知這壹天是伏羲和關公的壽日,也許與關老爺有關吧。關於麥餅,溫嶺市委報道組退休幹部林木森曾寫過壹篇《麥餅》,發表在臺灣的《鄉親鄉情》雜誌(臺北溫嶺同鄉會刊)上,不過這雜誌混在書堆中,壹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別的說法否。
3. 食餅筒的由來100字壹種是傳說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勞大軍。但是這麽多菜怎麽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送給士兵們。
另壹種說法是天臺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發明了食餅筒。他見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餅,下壹頓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被叫成“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登場。
食餅筒簡介:
食餅筒又稱麥油脂、五虎擒羊,浙江臺州市特有的漢族傳統小吃,通常在端午節食用。屬於浙江菜,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
4. 描寫"餅子"的詩句有哪些1、婆餅焦時須早去(宋·辛棄疾·《玉樓春》)
2、看分香餅(宋·蘇軾·《行香子·綺席才終》)
3、無聲三昧天皇餅(宋·黃庭堅·《漁家傲·百丈峰頭開古鏡》)
4、湯餅壹齋盂(宋·張耒·《滿庭芳·裂楮裁筠》)
5、湯餅如絲(宋·朱敦儒·《朝中措·先生饞病老難醫》)
6、鳳餅未殘雲腳乳(宋·周紫芝·《減字木蘭花·門外青驄月下嘶》)
7、婆餅焦時須早去(宋·辛棄疾·《玉樓春》)
8、散盡朝來湯餅客(宋·劉克莊·《賀新郎·鬢雪今千縷》)
9、鉤空餅(宋·吳潛·《滿江紅·歲歲重陽》)
10、狀玉盤、又擬金餅(宋·無名氏·《失調名》)
11、湯餅客(宋·無名氏·《滿庭芳·月屬重三》)
12、湯餅難充堂上賓(宋·無名氏·《沁園春·明月呈規》)
13、對客延湯餅(宋·無名氏·《臨江仙·祖德綿綿盛》)
14、湯餅客(宋·無名氏·《滿庭芳·律轉蕤賓》)
15、珠履赴湯餅(宋·無名氏·《水調歌頭·谷旦垂弧矢》)
16、畫餅不充饑(宋·無名氏·《滿庭芳·清凈家風》)
17、雲門胡餅趙州茶(宋·釋紹曇·《偈頌壹百零二首》)
18、餅翻剪月(宋·釋紹曇·《偈頌壹百零二首》)
19、饅頭胡餅觀世音(宋·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
20、胡餅佛祖俱超越(宋·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
5. 關於食餅筒的600字作文含食餅筒的來由作為臺州人,我想,每個人可能都吃過食餅筒。
食餅筒吃起來香噴噴的,十分美味,然而,它制作起來相當麻煩。如果我們家要吃食餅筒,外婆這個心靈手巧的大廚師也得忙上大半天:買各種各樣的菜,攤薄薄的面皮,炒出許多盤美味的餡,再把它們壹壹包進皮中。
做食餅筒程序之復雜,工程之浩大,使得我壹年難得吃上幾回。可是,今天晚上,我竟然托幹弟弟寧寧的口福,又壹次品嘗到了久違的食餅筒的味道。
今天下午,我回到家,剛推開門,只見滿屋飄香。外婆正在轟轟響著的油煙機下快速地炒著菜,桌上放著壹沓厚厚的食餅皮,六七盆餡已經新鮮出鍋:有炒得焦黃的土豆絲,有顏色分明的芹菜炒豆腐,有紅得像壹團火的胡蘿蔔,還有油亮亮的、讓人垂涎三尺的炒粉絲……就連平時做飯時無用武之地的外公也在不停地忙碌著,妳看他:穿上圍裙,戴上袖套,把不同的餡均勻地撒在皮上,再小心翼翼地把皮卷成筒狀。
兩位老人的臉上全都掛著慈祥的微笑。外婆壹見到我,連忙對我說:“鬧鬧,快去叫寧寧與他奶奶來吃食餅筒。”
哦,我明白了。原來,這兩天幹媽出差去了,幹爹在外地上班,只是在周末回來。
家裏只剩下寧寧與他奶奶兩個人。平時寧寧與他奶奶特別喜歡吃食餅筒,外婆外公就請他們到我們家來吃食餅筒,這個點子實在太偉大了!我想著想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寧寧家,敲了敲門,兩張毫無笑容的臉出現在我的眼前,更顯出這個家的冷清。
“寧寧、奶奶,到我們家吃食餅筒去。”“耶!”寧寧快活地大叫壹聲,燦爛的笑容立即掛上了寧寧的臉頰,他又恢復了往日的頑皮,手舞足蹈,拉著他奶奶的手,立即往我家奔去。
啊,食餅筒中真摯的愛,是那樣淳樸,那樣的飽含真情。
6. 食餅筒的來歷歷史起源
壹種是傳說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勞大軍。但是這麽多菜怎麽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送給士兵們。
另壹種說法是天臺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發明了食餅筒。他見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餅,下壹頓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被叫成“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登場。
食餅筒簡介:
食餅筒又稱麥油脂、五虎擒羊,浙江臺州市特有的漢族傳統小吃,通常在端午節食用。屬於浙江菜,具有面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
7. 關於美食的詩句1、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東坡集》載:“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春鳩膾,就是芹菜炒斑鳩胸脯絲。後稱東坡春鳩膾。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鐘的竹筍和豬肉壹起煮,在壹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信手寫下了壹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味美卻有毒的河豚也成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更是寫了春天的竹筍、肥鴨、野菜、河豚,真可謂是壹句壹美食。“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
我與何憎同壹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裏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蒓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蒓羹”。蘇東坡吃到了壹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壹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2、陸遊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還是壹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蒓”的句子,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
“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後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蒓”則是用蒓花絲做成的蒓羹,也是吳地名菜。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壹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
並詩日:“老住湖邊壹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
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
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總結了選取用蔬菜不要調味,吃起來也很新鮮。
“初遊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把大如莧實(雞頭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點都寫得非常生動。
《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鱸肥菇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 “祖國山河無限好,家鄉父老不患貧。
淡雲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何時壹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3、唐代詩人杜甫雖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許多關於美食的詩。《麗人行》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即為"八珍" 。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描寫唐代廚師加工魚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們爭食的熱烈場面。"春日春盤細生菜""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贈衛八處士》) 甲第紛紛厭梁肉 廣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揮雙刀 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壹 既飽歡娛亦蕭瑟(《觀打魚歌》。
8. 家鄉的食餅筒[家鄉的食餅筒]家鄉的食餅筒正文:
家鄉的食餅筒家鄉的食餅筒浙江省臺州市 路橋實驗小學 三(4)班 任呈豪我的家鄉有好多名小吃,有飄香萬裏的姜湯面,有鮮味濃濃的十四日鳳凰蛋,還有……我最愛吃的是食餅筒,家鄉的食餅筒。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食餅筒。妳知道食餅筒是怎麽包的嗎?現在,我就告訴妳吧:先把面粉放到盆裏,放上水,攪拌好,和成面團,再把面團攪拌成糊狀,這可是很難的,水放多了不行,水放少了也不行,揉好了,得放許久,這樣,再把面團放在燒燙的平底鍋上,用手攤平,壹會兒就熟了,成了壹張食餅筒皮,再把壹張壹張熟了的食餅筒皮疊在壹起,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的食餅筒》。吃的時候,拿壹張食餅皮攤在桌上,放上預先炒好的青菜、雞蛋絲、肉絲、豆芽、蒿白等等餡料,把食餅連同放進去的餡料壹起卷起來,壹頭封閉,壹頭開口。吃時,還要小心壹點,要壹手拿上面,壹手拿下面。這樣裏面的餡料就不會掉出來了。要是不拿好,食餅筒就會破了,裏面的餡料就會漏出來,那就倒黴了。如果把包好的食餅筒放在油鍋裏炸,黃黃的、脆脆的,真的叫人吃了還想吃。由於食餅筒裏的餡料有各種各樣的鮮味。所以食餅筒吃起來味道特別好!每壹次家裏吃食餅筒,我都會吃得飽飽的,肚皮漲得大大的,直到下壹餐,還是不想吃別的。指導教師:陳海虹投稿:2004-6-15 11:02:46
9. 關於食品的詩句友朋設宴慶雲樓,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錯杯杯盡,
門前石獅口水流.
蘇東坡被貶在海南島詹縣。當地有壹位賣環餅的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僻,不為人知,生意壹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壹首七絕: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關於“魚”
魚
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從古至今都深得人們的喜愛。
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宋朝 梅堯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揚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皰煎茍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江上漁者
宋朝 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他們在幹什麽?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早點品嘗鱸魚的鮮美。
淮上漁者
鄭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
家逐船移浦浦風。
壹尺鱸魚新釣得,
兒孫吹火荻花中。
漁歌子
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