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適合古詩詞演講的內容

適合古詩詞演講的內容

1.兩分鐘的古詩詞適合演講的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賞析:①日出句:早晨太陽出來以後,照得江邊盛開的花兒,紅艷得比火還要紅。

②春來句:藍,用藍草制成的顏料,也叫靛青。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顏色壹樣,在陽光下泛著綠波。

春日,朝陽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紅得勝似烈火;江水碧綠的顏色,只有藍草可以相比。這壹切,怎能不撩起我對江南的回憶?詩人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對江南水鄉的誘人春色進行了形象的描繪,紅綠相映,光彩奪目,印象強烈,引人入勝。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裏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

這壹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壹“碧”壹“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

“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壹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壹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邊塞荒涼,沒有什麽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壹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壹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壹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壹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壹“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壹個“圓”字,壹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裏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

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壹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

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14歲。

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坐,而閻公意囑子婿孟學士為之,已宿構矣。

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

第壹報雲:“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

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為什麽會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為什麽歷來為論者所稱道?讀王勃的《滕王閣序》,作者在反復描繪、渲染洪州的地理氣勢、山川形勝之後,登臨滕王閣,“披繡闥,俯雕甍”,極目遠眺,所見“山原曠”“川澤紆”“閭閻撲地”“舸艦迷津”,真是尺幅千裏,秋色彌望,壹派富庶祥和氣象。

然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這幅“暮江秋色圖”撲面而來,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是壹幅彩色的圖畫,背影是碧水連天,天水壹樣是純凈的深藍,絢麗的晚霞映紅了天幕,並映照在碧綠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江渚之上,壹只或幾只灰白色的野鴨時翔時集,不知是沈醉於秋江晚景不願棲息,還是顧影傷懷,別有期待。

“落霞”,視角由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野開闊;“秋水長天”寫靜景,“霞鶩齊飛,”寫動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上句著重於目隨景而動,下句著重於心因景而靜。整個畫面和諧,美不勝收。

色彩的協調、動靜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圖”如在眼前。此句工穩的對仗堪稱壹絕。

不僅上下句對仗嚴整,而且句內亦含對仗。“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都是偏正結構。

除了句法的對偶,音韻上平仄相對,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鏗鏘,抑揚。

2.古詩詞演講稿

中國古詩詞名句精選

序號 名句 作者 原作篇名

1 遡遊從之,宛若水中央 詩經 蒹葭

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返。 詩經 渡易歌

3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 離騷

4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堅。 屈原 離騷

5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離騷

6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卓文君 白頭呤

7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8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 長歌行

9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漢樂府 飲馬長城窟行

10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厭深。 曹操 短歌行

1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曹操 觀滄海

12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龜雖壽

13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曹丕 短歌行

14 高樹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曹植 雜詩其壹

15 仰手接飛猿,府身散馬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白馬篇

16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曹植 野田黃雀行

17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曹植 七哀詩

18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 左思 詠史

19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陶淵明 歸田園居

20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飲酒

21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 登池上樓

22 江南無所有,聊贈壹枝梅。 陸凱 贈範曄詩

23 精衛銜其木,將以填滄海。 陶淵明 讀《山海經》

24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謝眺 晚登三山望京邑

25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26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春去秋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 胡太後 楊白花

27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南北民歌 敕勒歌

28 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薜道衡 昔昔鹽

29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虞世南 詠蟬

30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 在獄詠蟬

31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32 少小季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 回鄉偶書

33 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 詠柳

34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星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35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不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36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張九齡 望月懷鄉

37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 登黃鶴樓

38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涼州詞

3.求壹篇古詩詞三分鐘小演講

李煜《浪淘沙》賞析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②

春意闌珊。③

羅衾不耐五更寒。④

夢裏不知身是客,⑤

壹晌貪歡。⑥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註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②潺潺:形容雨聲。

③闌珊:衰殘。壹作“將闌”。

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壹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壹晌(音賞):壹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品評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壹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於人世。“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壹個專屬名詞,並非天上與人間並列。李煜用在這裏,似指自已的最後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沈。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於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 情上相互溝通、喚起***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復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壹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4.適用於古詩文演講比賽的古詩

春 江 花 月 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讀作xian.第四聲)。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壹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壹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為了押韻,所以讀xiá)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壹作“花”)搖情滿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