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寫節日有關的詩

王安石寫節日有關的詩

1. 王安石寫的關於節日的詩句

王安石寫的關於節日的詩句 1.王安石寫的描寫春節的詩

1、王安石寫的描寫春節的詩叫《元日》,全詩原文如下: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作品簡介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3、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壹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沈》等。

2.王安石寫的關於春節的詩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1.元日:農歷正月初壹。

2.壹歲除:壹年過去了。

3.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說,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說,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4.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說,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

5.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戶戶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說是可以驅除魔鬼。

3.王安石寫的關於春節的古詩有些什麽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王安石的壹首著名的詩作《元日》,“元日”就是陰歷正月初壹。

這是壹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約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剛任宰相不久寫的。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壹直延續到今天。屠蘇,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

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壹,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這兩句是說:在爆竹的響聲中,舊的壹年過去了。

人們喝著過節的屠蘇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經來臨。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轉明的朝陽。結尾壹句描述轉發議論。

桃符:指畫有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壹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壹種習俗。

“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

以桃符的更換揭示出“除舊布新”的主題。 《元日》這首詩取材於民間習俗,他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

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今天它還具有古代民俗學的價值。

其實,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 ,它是以除舊迎新來比喻和歌頌新法的勝利推行。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大力推行新政,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壹片光明。

結尾壹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壹規律。

4.我想找壹首王安石寫的關於中秋節的詩.

相傳,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喪妻,後續壹妾姣娘。姣娘出身名門,從小勤學苦讀,琴棋書畫、吟詩作對無不精通,是壹才女。婚後,因為王安石身為宰相,整日忙於國事,常在外不回家。這姣娘年方十八,正是妙齡,空對日月,難守春情,與家中壹同年的仆人勾搭。這事傳到了王安石的耳裏,有心訓斥姣娘,又苦無賃證。壹天,王安石聲稱外出有事,悄悄藏在家中,然後讓轎夫擡著空轎子出去。

深夜,他溜到自家窗外偷聽,果然聽見姣娘與仆人在屋裏調情。王安石氣得舉拳就要砸門,但是轉念壹想:“自己堂堂壹國宰相,常言家醜不可外揚,我這壹砸門,萬壹傳揚出去,豈不惹眾人恥笑。”想到這裏,他長嘆壹口氣,轉身就走,不料壹下撞上院中那棵大樹。。擡頭,見樹上有個老鴉窩,他靈機壹動,取了壹根竹竿,向樹上的老鴉窩捅了幾下,烏鴉驚叫著飛了,屋裏的仆人聞聲慌忙從後窗逃走。

王安石裝 著不知道。壹眨眼,中秋節到了,王安石想借飲酒賞月之機婉言相勸姣娘,就約她在花亭賞月。酒過三巡,王安石說:“今乃中秋佳節,飲空酒無趣,我吟壹首詩妳來答對,以助酒興如何?”姣娘欣然答應。王安石趁機說:

日出東來還轉東,

烏鴉不叫竹竿捅。

鮮花摟著棉蠶睡,

撇下幹姜門外聽。

姣娘是個聰明的才女,不用細講,已品出了詩味兒。她想:“鮮花是暗喻我,棉蠶是指那仆人,幹姜是指宰相老爺。我和仆人偷情的私語被人家聽著了……”想到這裏,她的臉壹下羞紅了。怎麽辦呢?她靈機壹動,跪在丈夫面前答道:

日出東來轉正南,

妳說這話夠壹年。

大人莫見小人怪,

宰相肚裏能撐船。

王安石本想以飲酒吟詩為名,逼妾說出實情,狠狠地訓斥壹頓,哪知姣娘能言巧對使他的氣消去大半。又壹深思,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妙齡年華,不能全怪她,還是來個兩全其美的好。節後,王安石贈妾千兩白銀,叫她與仆人壹起生活,遠離他鄉。這事傳開後,人們對王安石這種寬宏大量的做法,很是敬佩,“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成了大家的美談和民間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