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過秦論》上篇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壹。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篇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淩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兼並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壹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裏;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
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
2. 翻譯文言文 赤壁賦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壹章。壹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壹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壹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曠遠啊,船兒象淩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麽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裏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麽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壹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裏,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壹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裏呢?何況我和妳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壹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壹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裏的壹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壹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妳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壹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麽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麽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壹絲壹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妳可以***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壹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3. 竦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麽意思竦
sǒng
動
(會意。從立,從束。立,站著。束,約束。本義:肅敬;恭敬)
同本義〖respect〗
竦,敬也。——《說文》。段註:“敬者,肅也。”
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聊齋誌異·促織》
又如:竦然(肅然起敬的樣子);竦聽(肅然敬聽);竦立(恭敬的站著);竦敬(肅然起敬);竦懼(肅立惶恐)
(企立,伸長脖子、提起腳跟站著)〖crane〗
寡人將竦意而覽焉。——《漢書·東方朔傳》
竦余身而順止兮。——《後漢書·張衡傳》
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漢書·韓王信傳》
夫臨搏而企竦,聞樂而竊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文選·曹植·求自試表》
又如:竦首(擡頭);竦企(引領舉踵以待);竦耳(豎起耳朵)
聳立〖shoothighup;tower〗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又如:竦傑(高高地聳立);竦立(豎立);竦峙(聳立,高聳峙立);竦拔(高聳挺拔);竦峭(高峻;陡峭);竦竦(高聳貌);竦壘(聳立疊起);竦石(聳立的石頭);竦秀(挺拔秀麗;莊重文雅)
通“聳”。往上跳〖jumpup〗
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雲中。——《淮南子·道應》
舉戈林竦,揮鋒電滅。——《文選·木華·海賦》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壹搖,將悲哀擺脫。——《為了忘卻的紀念》
又如:竦身(聳身。縱身向上跳);竦轡(縱轡。謂騎馬)
振動;振作〖vibrate;bestironeself〗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漢書》
又如:竦神(振作精神);竦健(振奮強健);竦動(抖動;震動)
執;握〖hold〗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
又如:竦劍(仗劍;持劍)
通“悚”。恐懼〖fear〗
竦,懼也。——《爾雅·釋詁》
不戁(nǎn恐懼)不竦,百祿是總。——《詩·商頌·長發》
棄甲負弩,戰竦而卻。——《韓非子·初見秦》
怒形則千裏竦,威振則萬物伏。——《漢書·李廣傳》
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壹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魯迅《藥》
4. 名詞解釋 《春秋》、《尚書》、《國語》、《戰國策》、《離騷》香草《春秋》: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以記事為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先秦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時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242年的史事。它對後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響。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壹,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壹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壹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國語》古代國別體史料匯編。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撰,現壹般認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全書***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全書起自周穆王,終於魯悼公,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古代國別體史料匯編。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撰,現壹般認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全書***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全書起自周穆王,終於魯悼公,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離騷,》《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中指出:“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中指出:“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九歌:《楚辭》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壹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的《 九歌》,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十壹篇:《東皇太壹 》、《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壹篇,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 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 哀傷。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若苦,愁思沸郁”,故通過 制作祭神樂歌,以寄托自己的這種思想感情。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 僅供祭祀之用。
樂府,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並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誌》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壹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非壹時壹人所為,壹般認為大都出於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合為壹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仿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5. 樓夢茜為什麽稱少司命她愛看秦時明月
至於有人說那是她的藝名,那妳告訴我,為什麽她的藝名叫少司命?2011年她出道,2011年少司命在劇中出現,也不要扯楚辭·九歌那篇古文,百度百科楚辭·九歌的少司命詞條2010年有更新,2012年有更新,就是2011年沒有更新,說明這個來源不夠廣泛到它被人關註,修改。所以樓不會從其他地方看到“少司命”三個字(也許她博覽群書呢 有可能)但讓她下信心取名“少司命”三字,壹定與秦時明月有關,如果劇裏少司命是個巫婆,妳看她會不會取。。。
6. 蘇軾《赤壁賦》的譯文〖壹、《前赤壁賦》〗 簡介:赤壁賦 chì bì fù 賦篇名。
北宋蘇軾作。有前後兩篇。
寫於作者兩度遊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時。《前赤壁賦》較有名。
賦中憑吊古跡,表達了作者對江山風物的熱愛和曠達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壹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
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壹章。壹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
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壹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江在曠遠啊,船兒象淩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麽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裏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
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
這聲音,能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麽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壹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裏,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壹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裏呢?何況我和妳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壹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壹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裏的壹粒小米。
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壹道永世長存。
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妳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
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壹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麽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麽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壹絲壹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妳可以***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壹片。
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寫作背景 《赤壁賦》是蘇軾於“烏臺詩案”獲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
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後兩次遊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遊記,後人習慣稱前壹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壹篇為《後赤壁賦》。這裏所選的是前壹篇。
其實,蘇軾所遊的並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裏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
7. 《赤壁賦》全文翻譯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
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壹章。壹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壹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江在曠遠啊,船兒象淩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麽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裏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麽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壹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
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裏,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壹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裏呢?
何況我和妳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壹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壹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裏的壹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壹道永世長存。
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妳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
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壹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麽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麽呢?
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壹絲壹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
擴展資料
《赤壁賦》寫於蘇軾壹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壹——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禦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
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壹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壹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