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壹課《消息二則》教案
第壹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消息的特點和結構形式,學會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壹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4.撰寫消息、為消息擬壹則標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消息的結構和特點的把握,學習閱讀新聞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2.運用所學的知識撰寫消息、為消息擬壹則標題是教學難點
壹、教材分析:
學習本篇新聞的關鍵:
1.怎樣把握這篇新聞的諸種要素?
2.謀篇布局探究:為什麽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
3.語言探究:作者譴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練,鏗鏘有力的?
二、課標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壹單元的壹篇新聞。本單元是新聞單元。希望學生通過閱讀新聞作品,;了解新聞內容,把我新聞特點,學習閱讀新聞的方法,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註社會生活和新聞本身的發展。《課標》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聞文體,學會讀新聞,體會課文洋溢的勝利激情。
三、教學設計:
(壹)導入:同學們,如果妳的面前同時擺著今天的新聞早報和壹本小說,妳首選看什麽?小說似乎比新聞更好看。但其實,如果妳善於讀新聞,妳會發現其實新聞也很好看呢。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讀出新聞的獨特的味道出來。今天這則新聞與長江有關,請看大屏幕。生讀大屏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江,是激發歷代文人靈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傑建功立業的戰場。想當年,諸葛羽扇綸巾,周郎火燒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壹千八百年之後,壹場激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戰役在這千裏長江上拉開了雄壯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大江之上濤走雲飛,百萬雄師蓄勢待發。這是壹場驚心動魄的大搏殺,這是中國歷規模的渡江戰役。萬船齊發,氣勢如虹,千裏江防,全線崩潰。向全國進軍的號角就此吹響,壹個國家的黎明即將到來!師:為了報道這場偉大戰爭的進程,毛主席寫下了這篇新聞《人民解放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讀新聞內容:模擬播音員語氣自讀課文。想壹想:
想快速了解新聞的主要信息,應該只讀哪句話?
想簡單了解新聞的大概內容,應該只讀哪句話?想詳細了解新聞的詳細內容,應該讀哪幾句話?
明確:新聞結構五部分
(三)析新聞結構
1.探究:東路軍很煩惱:因為他們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聞主體部分的最後壹個層次。他們不服氣,認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妳以為這樣安排好嗎?妳能說服他們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嗎?
2.學生交流後讀大屏幕: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和中路軍所遇敵情壹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誌,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3.明確: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安排。中路軍首先發起進攻,所以先寫中路軍。西路軍和中路軍壹樣,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著寫西路軍。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放在後邊單寫。
(四)賞新聞語言
1.探究:新聞的語言中也有形象、也有情懷。請選擇妳喜歡的壹個詞(句)來說。提示:表達準確的動詞典雅的文言詞語含義深刻的詞語鏗鏘有力的短句熱烈澎湃的情感
2.齊讀:註意情感。
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壹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五)品新聞滋味
1.思考:課文中,有壹個詞語反復出現,這個詞語在許多時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現力是極其強大的,誰能把它找出來!
2.指導朗讀;二十壹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誌。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我已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六)悟作者情懷
毛主席之偉大,不僅在於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於他和曹操壹樣都是能夠橫槊賦詩的大才子。有壹首詩這樣描寫毛澤東:妳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裏是最長的壹行啊!妳知道哪些毛澤東的詩詞?妳從中讀出了怎樣的毛澤東?
學生欣賞:民族情懷:“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
——《沁園春長沙》政治情懷:“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水調歌頭遊泳》人民情懷:“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壹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山水情懷:“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長征》
(七)課堂小結
1.偉大的新聞的背後,站立著的是偉大的人。偉大的新聞的底座,乃是偉大的情懷。新聞是壹個社會的眼睛和良心,傾聽門外世界,關註社會人生。
2.這樣讀新聞:讀出新聞的結構魅力讀出新聞的表達魅力讀出新聞的情感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悟-拓—寫”四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與步驟
壹、導(用壹則電視新聞導入)
同學們,我們先通過觀看大屏幕來開始今天的學習之旅。屏幕播放前幾天全校師生清明節給烈士陵園掃墓的視頻。
今天,就和大家壹起學習消息的閱讀和寫作。那什麽是新聞(消息)呢?消息的概念
1.廣義的新聞報道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等多種體裁。
2.消息是新聞報道的主體
3.狹義的新聞報道指的就是消息,新聞學認為,消息的對新進發生的事實或事實的最新變動的報道。
二、讀(讀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結構)
請大家翻開課本,認真閱讀這壹則消息。下面我們就結合這壹則消息來分析壹下消息的結構。(小組合作討論)
背景:是新聞事實發生的歷史條件或現實環境。
結語:是消息的最後壹段落或最後壹句話。
倒金字塔結構: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悟(讀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點)
結合《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消息分析消息的特點。
1.時效性:在最快的時間內報道所發生的最新的事情。(釋題)
2.真實性:即用事實說話。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冷靜客觀的風格傳遞信息。
3.新鮮性:要求事件必須是新近發生的,或者雖不是新近發生,但別人從未報道過。
4.明確性:簡明、扼要。報道事實,突出重點,不全面深入分析。
五、寫(讓學生試著寫壹則消息練筆)
前幾天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到塔山烈士陵園祭掃,根據此事,撰寫壹則消息。
1.學生寫作,老師巡視,及時解決學生們的問題
2.學生展示寫作成果(通過投影到白板大屏幕上,同學們***同學習、借鑒、點評)
3.同學們互評
4.老師點評總結
結束語: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壹課《消息二則》知識點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壹、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詩人、書法家。“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中華人民***和國“開國領袖”之壹。主要作品集有《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詩詞有《沁園春?雪》《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
選自《毛澤東新聞作品集》。兩則消息分別刊載於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仍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毛澤東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於20日子夜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夜,毛澤東撰寫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22日2時,新華社全文播發了《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了我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
三、理解詞義
1、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當,抵擋。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爛了的木頭,比喻腐朽勢力被迅速摧毀。文中指解放軍攻勢淩厲,不可阻擋。
四、問題歸納
1、“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屬於新聞的什麽?在新聞中起什麽作用?
是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電地點和發電時間。電頭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誌,紛紛潰退。”這句話運用了什麽寫作手法?有什麽作用?
這裏用“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誌,紛紛潰退”,反襯了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
4、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領”“正向”“進擊”等詞,有什麽表達效果?
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領”“正向”“進擊”等詞語,有什麽表達效果?“不到”表明時間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領”“進擊”等詞語,表現了我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激動的心情。
5、文章最後壹段有什麽作用?
此處為消息的結語,概括前文的內容。“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突出了解放軍將士壹如既往以英勇的氣概取得更大的勝利。
五、課文主題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這則消息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報道了我軍勝利渡江的事實,贊揚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也從側面反映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心渙散、毫無鬥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壹、故事背景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選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報》(原載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報》)。1949年,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仍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毛澤東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於20日子夜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夜,毛澤東撰寫了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
二、理解詞義
1.擊潰:打垮,打散。
2.業已:已經
三、問題歸納
1、文章開頭部分的名稱是什麽?有什麽作用?
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說明九江並不在人民解放軍渡江區域內,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3、“此種情況,壹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壹方面,這和國民黨*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這句話運用了什麽表達方式?有什麽作用?
這句話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軍取得勝利的原因,突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使新聞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4、“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壹天”句中的“不料”壹詞有什麽作用?
“不料”是沒有想到,沒有預料到的意思。起轉折作用,嘲諷了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穩固性,從側面表現出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也自然地過渡到對東路軍的敘述。
5、為表現我軍的英勇善戰,此處作者運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有何作用?
“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這些動詞鏗鏘有力,表現了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節節勝利,所向無敵的氣勢。
6、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麽特點?
用詞準確。例如,“沖破”與“突破”詞義有所區別,“沖破”指打破某種狀態、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壹點進攻或反 攻,打開缺口,因此“沖破敵陣”“突破安慶、蕪湖線”“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都運用得很準確。又如,東面防線經過整天激戰,敵軍壹部分被殲滅,另壹部分被擊潰,作者不是壹概說“殲滅”,或者壹概說“擊潰”,而是說“我已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再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較為”二字用得十分準確。而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壹個“很”字,足見他驕傲自負的心理。
四、課文主題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壹課《消息二則》知識點
壹、消息的定義: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發現的有價值的實事的壹種短篇新聞文體。消息通常被人們稱為新聞。“新聞”壹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指各種新聞體裁的總稱,包括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等。我們這裏所講的消息,指的就是狹義新聞。消息是報紙、廣播、電視中最廣泛、最經常使用的新聞體裁,它是報紙的主角,是新聞報道數量、最常見的新聞形式。
二、消息的特點: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觀點明確、語言簡潔。
消息只需報道事實,沒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關問題挖得很深很透。
三、消息的種類可以從不同角度區分
1、從報道內容上分,可分為: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文教新聞、軍事新聞、體育新聞、法制新聞、社會新聞等等
2、從新聞和事件的關系上分,可分為:事件新聞、非事件新聞
3、從反映的對象上分,可分為:人物新聞、事件新聞
4、從篇幅長短上分,可分為:長消息、短消息、簡訊、壹句話新聞、標題新聞等等
我國新聞界較為通行的分法是按寫作特點分成四種:動態消息、綜合消息、經驗消息、評述消息
①動態消息:也稱動態新聞,這種消息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國際的重大事件,報道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氣象、新成就、新經驗。動態消息中有不少是簡訊(短訊、簡明新聞),內容更加單壹,文字更加精簡,常常壹事壹訊,幾行文字。
②綜合消息:也稱綜合新聞,指的是綜合反映帶有全局性情況、動向、成就和問題的消息報道。
③典型消息:也稱典型新聞,這是對某壹部門或某壹單位的典型經驗或成功做法的集中報道,用以帶動全局,指導壹般。
④述評消息:也稱新聞述評,它除具有動態消息的壹般特征外,還往往在敘述新聞事實的同時,由作者直接發出壹些必要的議論,簡明地表示作者的觀點。記者述評、時事述評就是其中的兩種。
四、消息的結構
1、標題:高度概括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壹般包括引標、主標、副標。
括號內的部分是“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電頭”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
4、結語,壹般指消息的最後壹句或壹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
新聞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五、消息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作為壹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它的基本要素和我們語文界常用的記敘文的六要素是壹致的。如果把這六要素串起來,概括成壹句話,就是壹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時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