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淄博,孝婦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遊博山境內的著名詩人、官至翰林的趙執信;中遊淄川境內世界短篇小說壹代宗師蒲松齡;下遊桓臺境內壹代詩宗、文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現在我向大家先介紹壹下清朝著名詩人趙執信。趙執信,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五六歲能作詩,出口成章,人稱為“神童”。成年後,官至翰林院贊善,人稱趙翰林。趙翰林小時候有幾件趣事,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來聽聽。有壹天,教書先生在園子裏散步,忽然看見碧綠茂盛的蓖麻葉很像人的手掌,於是詩興大發,信口吟道:“堰頭蓖麻伸手要啥?”正恰,這時趙執信也在院裏玩耍,聽到先生之言,便望了望水池裏盛開的荷花,略壹思索,馬上說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誰?”先生聽了,見是小學生趙執信,心中暗暗高興。
趙執信上學的書房附近,住著壹家貧女,孤苦伶仃,度日艱難。趙執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濟她點面食、衣物等,這事,傳到先生耳朵裏。先生怕發生意外,壞了趙家的名聲,影響趙執信的前途。就借壹聯語來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聯是:“鉆狗洞,偷櫻桃,不知是誰?”趙執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氣壯對曰:“跳龍門,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聽了之後,覺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閑視之。
有壹年,趙府大興土木,擴建宅院。很短的時間內,趙執信與工匠們混熟了。他壹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師傅們聊天,大家早就聽說趙府的少爺聰明伶俐,對答如流,能詩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試試他的才華。壹天,師傅們把趙執信叫來說:“少爺,我出個題考考妳行不行?”趙執信毫不猶豫地答道:“行啊!請師傅出題”。壹位老師傅說:“我就以蓋房子為題,出個上聯,妳對下聯吧!”於是說:“俯瓦、仰瓦、瓦對瓦”趙執信聚精會神地聽了後,連說:“好上聯,好上聯。”於是就立刻答道:“橫磚、豎磚、磚頂磚。” 清康熙三年,吏部尚書孫廷銓辭官不做,回顏神為民。因為孫廷銓是康熙皇帝的老師,顏神人稱他為孫閣老。趙執信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孫閣老已回鄉數年了。壹天,孫閣老晚飯後到孝婦河邊去散步,偶然發現河裏有壹少年正在摸魚。這少年身穿綠褲綠褂,兩手亂抓亂摸,濺起的水花將全身濕透了,很有意思。孫閣老越看越愛,就和他開玩笑道:“出水青蛙著綠衣。”這少年忽聽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擡頭見是壹位身穿紅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湯螃蟹穿紅袍”。孫閣老聽罷,看了看自己壹身紅衣,不禁哈哈大笑,連聲說對得好。後來壹打聽,才知道這少年就是城裏趙府上的公子趙執信,心裏想:這小子才思這樣敏捷,又長得天庭飽滿,地闊方園,氣宇軒昂,他日必是國家棟梁。於是,孫閣老親自倒提媒,將他的侄孫女許配給趙執信為妻。
有壹年,孫閣老被康熙皇帝召見,康熙皇帝為了叫孫閣老在京多住幾日,便想了壹條妙計:在宴會上康熙對他說道:“朕,現在撰壹上聯,孫愛卿來對下聯,愛卿啥時對上,就啥時回府。”孫閣老聽了,趕緊離座參拜道:“請賜上聯,容老臣來對。”於是康熙便指著灑在龍案上的點點滴滴的瓊漿玉液道:“冰涼酒,壹點二點三點。”這上聯,猛壹聽並不難,但仔細壹琢磨,很難以工對。於是,孫閣老便耐著性子住下來,成天裏苦思冥想來揣摩對對,但始終也沒有確切的下聯。每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壹個老家人,知道這事後,就走近孫閣老附耳小聲道:“奴才想來想去,要想對得好,閣老可派人回家問貴孫婿……”。閣老壹聽,頓開茅塞,立即派壹個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顏神,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壹聽,馬上到趙府將趙執信叫來,如此這般講了壹遍,趙執信聽了,神態自若道:“不必著急,這有何難。”說著提筆立即寫出了下聯,密封好交給來人。家人連夜趕路進京面交閣老,孫閣老打開壹看,高興地合不上嘴了。這日皇帝宴請孫閣老,見了面就問道:“愛卿,下聯對上了沒有”孫閣老答道:“老臣已思得壹聯,恭呈萬歲禦覽。”康熙帝接過去壹看,下聯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康熙帝連聲稱妙,贊不絕口,龍顏大悅,厚賞閣老。
成年之後,趙執信是清代壹位有骨氣、有才華的優秀詩人,同時也是壹著名的詩論家、書法家。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趙振業是明朝天啟乙醜進士,官至監察禦史,入清後做過山西、江南兩省布政司參議;叔祖趙進美,系明朝崇禎庚辰進士,入清後,曾任福建按察使。趙家在當時當地可謂赫赫大家。趙執信自幼受到當時朝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的喜愛與賞識。據說,孫廷銓曾以《海棠賦》為題試趙執信才華,見其才思敏捷,聰穎過人,當面贊許他“遠大器也”。趙執信也因此成了孫延銓的孫女婿。趙執信的壹生也深受這位 “為文從政,壹本經術”的老夫子的影響。同時,趙執信又是刑部尚書、著名詩人王士禎即王漁洋的甥婿。趙執信壹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經歷了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壯年時期的漫遊生活和老年時期的隱居生活三個階段。憑借自己過人的才華,趙執信17歲考中舉人第二名。18歲中進士,並入選翰林院檢討。23歲任山西分試正考官。2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並兼任翰林院檢討。然而正當他春風得意時,卻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國恤中宴飲觀劇案”。趙執信因在康熙佟皇後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被友人洪升邀請觀(長生殿),被黃六鴻告發,以“國恤張樂大不敬”之罪,革職除名,當時他只有28歲。趙執信的許多朋友,無不對他的才華和遭遇表示惋惜,孫莪山曾在詩中寫道:“秋谷才華近絕濤,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惜壹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他壹直沒能再踏入上層社會。趙執信具有壹種清高的人格和對人生、對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對《長生殿》事件的態度頗能說明這壹點。事發後,有不少當事者千方百計開脫自己,極個別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賣朋友,而趙執信卻說:“余至考功,壹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責任盡攬子自身。他拒絕向刑部官員行賄,結果被革職削籍。之後,他也沒有像慎行那樣改名再登第,而是閑置終身。當他晚年寄居蘇州時,得友人馮躬暨告知有復官機會,他寫詩表示謝絕:“解道蕭韶能得鳳,何妨壹鶴不來儀。” 趙執信18歲中進士,踏上仕途,28歲便被迫離開京城,前後只有10年時間,但嚴酷的現實卻使他較早地成熟起來。他看透了官場的齷齪、世態的炎涼,尤其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和某些勢利小人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極其厭惡。他要潔身自愛,保持人格,不與那班人同流合汙,加之他認為自己有才華,有能力,不夠謙虛待人、謹慎行事,必然使其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所以,在他的筆下壹度曾透出壹種孤寂感和悲涼感。他在《除草》、《蟬》等詩中,都傳達出這樣壹種情緒。比如,康熙二十壹年,在所作《蟬》壹詩中吟道:“蛻化知何故,傳聲秋樹端。虛隨貂作飾,剩有露為餐。蟋蟀勞相和,螳螂遣暫安。嚴霜休太逼,已怯早來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趙執信雖身處宦海時,仍能體會到百姓疾苦,其憂國憂民的意識展現於筆端。他在23歲時,曾在出典山西鄉試的途中,作詩《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兩邊許多功德碑的虛偽性、欺騙性,再現了勞動人民受之約束和 精神上的雙重壓迫。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以《長生殿》事件為結局,也是趙執信人生中壹個重大轉折。如果說,在此前趙執信要實現自我還有些顧慮的話,這時的他徹底解脫了,盡將壹腔憤恨與不平傾瀉於筆端。自被削職到63歲(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時,是趙執信在全國各地的漫遊時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煩惱,在山水景物中尋求思想上的慰藉。通過漫遊,深入社會,接近人民,體察民情民意,訪問了許許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了廣大人民的痛苦。經過這壹時期的漫遊,趙執信的思想和文學創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識在思想中越來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觸壹分,對掌權者之憤恨就增加壹分。正是在與平民百姓的不斷接觸中,他的思想與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華,他個人與掌權者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社會化。他把漫遊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在趙執信的創作中,無論是詠物詩、懷古詩,還是那些新樂府式的“民怨詩”,都力求對社會、對讀者產生壹種影響,以期引起讀者或贊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鳴。現實主義是他詩作的壹貫風格。他同情人民,壹生寫下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收錄在他的《飴山詩錄》裏。該詩集***19卷,收錄趙執信詩歌1044首。趙執信的詩有的反映清初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原因,如《大堤嘆》寫的是水災,《紀旱》寫的是旱災,《刈割二十韻》寫的是霜災,《記蝗》寫的是蟲災等等。但趙執信不僅對天災有怨恨,更對人禍有指責。在《記蝗》中,他勸說蝗蟲不要吃農民的莊稼,最好到達官貴人的公館裏安家落戶,表現了對統治集團的厭惡。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裏,他把批判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皇帝:“連江千裏號悲風,無由吹入長楊宮。翠華春日此徘徊,何不卻趁清秋來。”指責皇帝不要只到江南遊山玩水,應到江北察看壹下災情,體察壹下民情。在《題搜山圖卷》中,他借畫面上的群妖,鞭撻了統治集團中荒淫無恥的大小官員。趙執信重社會、重讀者,表現了壹個封建知識分子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詩作也因此充分體現了現實性,由此與王漁洋在詩壇上倡導的形式主義作風和宗派主義傾向針鋒相對,出現了清初山左詩壇上壹樁著名的“詩壇公案”。王漁洋是清初詩壇盟主,是“神韻說”的倡導者。在他的影響下,詩壇形成了形式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而受到嚴羽和吳喬思想影響較深的趙執信,則主張“詩中要有人在”,反對作家無病呻吟,脫離現實;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主義和教育意義;主張“文以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進”,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以“神韻”的惟壹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壞。他的詩論專著《談龍錄》,針對“神韻說”而作。趙執信還號召作家繼承《詩經》、漢樂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不要被當時的形式主義詩論所迷惑。他的主張雖有過激之處,但基本觀點是正確的。他的以上主張擊中了形式主義詩風的要害,確有可取之處。
趙執信63歲時結束了漫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雖然隱居,但關心現實、關註社會的思想沒有變,反映現實的筆也沒有放。7歲時雖因病失明,但仍筆耕不輟,又出詩作百余首。他的作品語言樸素,立意新穎,至今仍有許多作品廣為流傳。 縱觀趙執信壹生,作為仕宦中的他,的確不幸,然而,作為詩人、壹個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卻正是由於這種“不幸”成就了他這樣壹個“抱奇才、負奇才”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