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的特點有哪些?

古詩的特點有哪些?

1、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體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體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壹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壹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就是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句式。

對仗指的是壹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壹類,如“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東”和“西”,“圃”和“園”,“青梅”和“綠草”,“發”和“開”,各自相對。

3、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壹個漢字基本上都是壹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壹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系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復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後面再加壹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這叫倒裝。典型的詩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的句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4、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壹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壹;七字為二、二、二、壹。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壹、二式。

古詩要求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押韻韻腳的位置壹般在偶數句末,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通常奇數句不押韻,首句入韻格式除外。

古詩國際影響: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壹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後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淩雲集 、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壹休宗純的《狂雲集》中收錄了壹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

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為中國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