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瑞、挪聯盟解體,挪威獲得獨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恢復並有所發展。戲劇方面出現了格裏格(1902~1943)和尼爾森(1901~1929)等無產階級作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革命鬥爭。在藝術技巧上,克羅格(1889~1962)繼承了易蔔生和海貝格的心理分析手法,格裏格則沿襲了比昂松的行動劇的傳統。這時小說創作也呈現了新的面貌,產生了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和反映工人鬥爭的作品,其中以法爾克貝格(1879~1967)和烏普達爾(1878~1961)描寫礦工和建築工人鬥爭生活的小說較有名。
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壹些激進知識分子創辦了《破曉》雜誌,因而被稱為“破曉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青年作家歐弗朗、胡爾和克羅格。他們同以方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保守派和信奉宗教的作家進行了壹場激烈的論戰。他們政治觀點不同,但創作都以心理描寫為主。這時期小說創作有兩個流派,“鄉土文學”派和“心理文學”派。突出的作品是女作家溫塞特的歷史小說《克裏斯汀·拉夫朗的女兒》(1920~1922)。
在德國法西斯占領挪威期間和戰後的壹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反法西斯主義的作品,如南森的《日復壹日》和穆恩的《日記》等。小說方面,以埃文斯摩的敘事作品《西渡歷險記》影響較大。其他作家如海貝格、班·漢森、韋索斯、哈夫雷沃爾等也寫了不少這方面的作品。歐弗朗、格裏格、雷斯·安德森和哈格魯普等,為爭取自由作出了貢獻。韋索斯的小說《萌芽》(1940)和戰後創作的其他作品,把象征主義同現實主義結合在壹起,使挪威小說有了新的特色。博爾根同魯德、奈特勒奧斯、米克勒、克裏斯托夫等人的短篇小說在表現手法上也有創新。戰後的詩歌創作大體上沿用了傳統的詩歌語言。
20世紀50年代,霍夫莫、布雷克和布耶爾克等人繼續遵循和發展了現實主義。20世紀60年代產生了壹批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如索爾斯塔、烏布雷斯塔和延森等。20世紀60年代末則出現了“紀實主義”,表明挪威文學有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