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媒體概念辨析
草根媒體的含義,系指普通人利用當時當地能夠得到的簡便傳播工具打造自己的傳播平臺,探討切身的議題,交流彼此的觀點,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串聯集體的力量展開集體行動。它在技術上的重要特點是,可通過簡便的科技手段建構起公眾能夠參與的媒體。今天,最簡便的手段莫過於互聯網各種技術和功能的應用。草根媒體的出現與發展,是對傳統大眾媒體新聞傳播的壹種顛覆。它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群體在傳播中的地位。草根媒體的創辦、草根記者的活躍與草根新聞的多樣,使新聞傳播進入了壹個全新階段。草根媒體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包容性、平等性和參與性。2006年5月3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就曾將“博客”比作“參與式媒體”,他說:“我們周圍信息無所不在。隨著所謂新媒體、新技術和新的內容傳發途徑的擴散,信息的獲取已經容易多了。信息也日益多樣,比如博客等‘參與式媒體’正成為主流媒體報道的補充。”①
草根媒體具有私媒體、自媒體的特質,是因為個人具備了傳播手段,猶如擁有了自己的媒體,可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群體傳送信息。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壹人壹媒體”、“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局面得以實現。在概念的使用上,草根媒體與公民媒體最為接近,公民媒體概念的提出及實踐中的應用,在於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理念在當今的普及和深化,而草根媒體更強調傳播途徑和手段普通百姓可輕易掌握和運用。
在草根媒體的傳播理論方面,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著名專欄作家丹·吉爾莫(Dan Gillmor)。2001年9月28日,他首先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新聞媒介3.0”(Journalism 3.0)的概念,即:新聞媒介1.0,指的是大家所熟稔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播媒介;新聞媒介2.0,指的是互聯網出現後,新聞呈現的形式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受眾接受新聞的界面逐漸向電腦等新科技工具移轉(Shift),然而此時新聞的傳播方式並沒有太大改變,仍然維持少數媒體向多數受眾傳播新聞的模式;新聞媒介3.0,指的是網絡點對點(Peer to Peer)的傳播方式,加上分享(Share)與鏈接(Link)的兩大特性,造就了博客這樣的工具,也產生了無數的“草根發行人”,受眾不僅僅被動、單向地接受媒體所“餵食”的新聞,也可以主動成為新聞傳播者。2002年底,丹·吉爾莫終於替自己的想法決定了壹個新名字:“We Media”,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這份著名的新聞雙月刊上,撰寫了壹篇題為《下壹世代的新聞:We Media來臨》(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2004年7月,他寫作的《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壹書面世。2005年3月,《We the Media》繁體中文版在臺灣出版,書名譯為《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註:臺灣將Blog譯為“部落格”)。書序中寫道:“感謝互聯網,讓媒體集團無法再壟斷新聞。新興的草根新聞記者掌握住發球權。即時把新聞播送給全球閱聽大眾已經成為可能。有了筆記型電腦、手機,以及數位相機,讀者搖身壹變成為記者,他們改變新聞的形式,從演說形式變成對話形式。”②2005年8月,《We the Media》譯成日文出版,書名譯為《博客——改變世界的個人媒體》。
草根媒體的特點
1.草根媒體是人人可以參與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