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描寫彜族的詩句

關於描寫彜族的詩句

1.關於彜族的古詩

《箭桿場觀羅武踏歌》詩,可能撰寫於清乾隆後期。

箭桿場是今雲龍縣團結鄉和關坪鄉所轄區域。羅武屬彜族聶蘇支系,自稱聶蘇頗,他稱羅武、羅婺、羅倵、佬倵等。

清代以前,羅武男子的服飾,上身多為白色對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為黑色筒褲,戴黑色包頭;女子上身多為淡紅色右衽上衣,再加綠色褂子,著繡花圍腰,褲為淡黑色。富裕家庭婦女服裝的領口、衽邊、袖口、褂邊、褲口,都有繡花圖案。

《箭桿場觀羅武踏歌》全詩如下:踏歌燈火下,白衣雜綠衣。連環腕相握,旋步作團圓。

阿奴吹短笛,雀躍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復屢依違。

鴛鴦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鳴類鳩舌,雌聲艷卻微。

引吭叠唱和,躑躅忘所歸。細聽無佳曲,摭拾應當機。

主人勞其酒,盤饗使充饑。奄忽雞鼓翅,棚場已音稀。

撒手如鳥散,困倒臥朝暉。是真羅武俗,笑觀不足譏。

由於傳抄等原因,詩中的個別字有差異,如“旋步作團圓”的“作”字,有的記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記成“律”字;“往復屢依違”的“往”字,有的記成“徑”字;“盤饗使充饑”的“饗”字,有的記成“餮”或“飧”字。羅武打歌,是壹種集體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

以羅武人較為集中的團結鄉河東村的舞蹈為代表,婦女的舞蹈動作細膩大方,男性的動作粗獷熱烈,舞蹈動作所表現的多是壹些模擬禽獸形態和反映生產勞動的內容,如“雞刨食”“猴子遮太陽”“洗麻紗”“織麻”“掏蜂蜜”“鷂子翻身”“夾紅東坡”“打退歌”等。

2.關於彜族的詩詞

描寫彜族的詩句 (壹) 我家住在,彜族山寨,那是生我養我的,美麗的故鄉 那裏山山相連,那裏莽莽蒼蒼。

我的故鄉還不富裕,山上只生長,蕎麥和洋芋。壹年四季有風,從坡腳滑過,山風寂寞蒼涼。

連名字都有,彜族血統,叫“阿裏的”。“阿裏的”是,當地彜族語言,意為美麗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輩為何,給故鄉起了這樣壹個,直觀上實在是,名不符實的名字,這或許是祖輩對故鄉,壹種情感的,寄托和祝福吧。山寨緊挨山腳,走出壹鍋煙距離,回頭壹望,山寨被樹群,遮隱了身影,鳥在其間飛來飛去。

房前屋後塊塊野石,凸凹突起,當仁不讓的神態,但已被寨人閑坐,而磨去了棱角,乖巧地做了,寨人們吸煙鍋、聊閑天的石凳。秋季的清晨,常常有霧,讓外來者驚喜不已,隨便往裏壹躥,隱沒了人跡。

人在屋中,任妳關緊木門,霧總會從各種,有機可乘的縫隙處,壹股股扭曲著,身子擠進來,飄滿壹屋。人在霧裏,隱隱約約走動,常踩著貪睡的狗。

狗埋怨地哼叫兩聲,爬起來張嘴打著哈欠,後腿扯直伸個懶腰,屁顛屁顛跑著,滿寨子溜達去了。人隨後也出了家門,兩眼裝滿了山。

(二) 黃土地上的春種秋收,裊裊飄落的炊煙,夕陽暮歸的牧歌,那塊生長過我,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塊孕育過我,生命元素和成分的地母,總在我心中有著,不可釋然的情懷。寨人耕種的地裏,野石立在其中,無數棵包谷從小到大,長於塊塊凹石裏,靠薄薄的土,和雨水生長。

若老天連綿不斷地下雨,往往把山坡上的,包谷沖倒,裸露根腳,生命難保;凹處的又蓄水爛根,奄奄壹息。寨人吸足了煙鍋,不服氣的站起來,將壹棵棵被雨水,襲擊的包谷扶正加土,以保證秋天的收獲。

白天,寨裏,聲響稀少,人影單調,豬們不約而同,躺倒在屋檐下養膘,為主人過年,作好犧牲準備。地裏勞作的男人們,脫光衣褲,只穿壹條,肥大的褲衩,亮出壹身,如醬油浸泡過的肌肉,爬山似的彎腰,整治山地。

幹到太陽落山,才牛前人後悠閑回家。小寨處在,山與山的夾縫間。

這種地方雖然,十分貧困,卻容易生長,幻想和童話。家門前有溝,常年不斷的溪水,終日裏倒映著,狹窄的藍天、繚繞的白雲、蒼翠的綠樹…… 溪水清悠悠、綠絲絲的,看得清藍天、白雲、綠樹間悠悠遊動著的,小魚魚亮晶晶的小眼睛。

溝兩旁,齊嶄嶄鋪地長著,壹層綠茸茸的小草,壹年四季輪番開著,高高矮矮,各色各樣的野花。竹是寨裏房前屋後,田邊地角四季常青的,高大植物,壹篷又壹篷,刮風時竹枝扭動,老竹葉紛紛飄落,鮮竹葉更顯強勁。

竹子多,用竹,做成的用具也多,簸箕、篩子、糞箕、背籃、背簍,還有壹些,盛物的各種玩藝兒。寨子很小,壹塊平緩的地坡上,南邊依地勢從低到高,房子壹排壹排的,排與排之間,有壹兩家人連接,北邊的緊緊,擠在壹起。

寨子中間有塊地勢,更矮的低窪坡地,以前種稻子,現在壹年四季,菜青花黃,不 時有哪位嬸嬸娘娘,躬腰勞作其間,細細的擺弄著,從壹邊看去,讓人想到恬然,恬淡的田園風光。山寨中最親切的聲音,是那永遠,飄不走的嗩吶調,最憂傷的也是那些,山裏漢子鼓起兩腮,吹著嗩吶把山妮兒,送到山那邊,而山那邊除了山,還是山那種使人,笑著流淚的嗩吶調。

這種聲音,既能讓人熱血沸騰,力量倍增,勇往直前,也會讓人變得,走投無路,萬念俱灰…… 多年來故鄉的,風風雨雨澆鑄了我,從小營養不良的,瘦弱身軀;故鄉人苦蕎粑粑壹樣,質樸純善的情懷,養育了我鵝卵石壹樣,厚實而普通的靈魂。

3.關於彜族的古詩

《箭桿場觀羅武踏歌》詩,可能撰寫於清乾隆後期。箭桿場是今雲龍縣團結鄉和關坪鄉所轄區域。羅武屬彜族聶蘇支系,自稱聶蘇頗,他稱羅武、羅婺、羅倵、佬倵等。清代以前,羅武男子的服飾,上身多為白色對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為黑色筒褲,戴黑色包頭;女子上身多為淡紅色右衽上衣,再加綠色褂子,著繡花圍腰,褲為淡黑色。富裕家庭婦女服裝的領口、衽邊、袖口、褂邊、褲口,都有繡花圖案。

《箭桿場觀羅武踏歌》全詩如下:

踏歌燈火下,白衣雜綠衣。

連環腕相握,旋步作團圓。

阿奴吹短笛,雀躍狎寒威。

曲肩踵其武,往復屢依違。

鴛鴦何放浪,形影不自非。

雄鳴類鳩舌,雌聲艷卻微。

引吭叠唱和,躑躅忘所歸。

細聽無佳曲,摭拾應當機。

主人勞其酒,盤饗使充饑。

奄忽雞鼓翅,棚場已音稀。

撒手如鳥散,困倒臥朝暉。

是真羅武俗,笑觀不足譏。

由於傳抄等原因,詩中的個別字有差異,如“旋步作團圓”的“作”字,有的記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記成“律”字;“往復屢依違”的“往”字,有的記成“徑”字;“盤饗使充饑”的“饗”字,有的記成“餮”或“飧”字。

羅武打歌,是壹種集體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以羅武人較為集中的團結鄉河東村的舞蹈為代表,婦女的舞蹈動作細膩大方,男性的動作粗獷熱烈,舞蹈動作所表現的多是壹些模擬禽獸形態和反映生產勞動的內容,如“雞刨食”“猴子遮太陽”“洗麻紗”“織麻”“掏蜂蜜”“鷂子翻身”“夾紅東坡”“打退歌”等。

4.贊美彜族的句子

1、彜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彜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

2、彜族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彜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雲貴高原和金沙江、瀾滄江壹代。

3、彜族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我國人口較多的民族之壹,大多居住在大西南雲貴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大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等山脈壹帶和金沙江、元江、南盤江、雅礱江等江河沿岸。

4、勤勞樸實、善良堅強的彜族人民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發明創造了獨樹壹幟的語言文字,譜寫了族群記憶的輝煌篇章。

5、以阿黑、阿詩瑪兄妹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不合理婚姻為主線,歌頌了彜族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6、詩歌是彜族人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和表現方式,在彜族文學中壹直處於領先地位,這與彜族民間詩歌高度發達密切相關。

7、彜族現代詩歌的繁榮昌盛是彜族文學發展的縮影,也是我國多民族文學***同發展的例證。彜族現代詩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不同風格的詩歌文本。

8、彜族的文獻典籍浩如煙海,內容涉及哲學、歷史、宗教、文學等諸多方面。其中《西南彜誌》是記述彜族歷史、風俗的彜文書籍,被譽為彜族的百科全書。

9、彜州楚雄,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多彩,文化底蘊深厚、歷史綿亙悠久。文化賦予古鎮以靈魂,旅遊賦予古鎮以持久的活力與生命力,彜人古鎮形成了壹道雲南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的風景線。

10、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彜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濃郁醇厚的民族風情。彜族人民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富於特色的各式民居。

11、看彜家的《雲衣霓裳》堪比天邊五光十色的雲彩,炫亮了彜家人的眼。人間四月,花柳生長,彜家妹子穿上節日的盛裝,這人面花面相映紅,人比花美,花襯人靚,花與人交相輝映,姑娘的臉上心裏樂開了花。聽曲比阿烏放聲高歌,彜家調子情心合壹,演繹著彜家姑娘的美麗心曲。

12、更加賞心悅目的是彜族青瓦房的彩繪裝飾,從屋檐到門窗,從橫梁到墻板,都繪滿了艷麗繽紛的裝飾花紋和造型拙樸的圖畫,將彜人村落特有的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閃片房裝扮得古樸美麗。

13、穿梭在古鎮的大道小巷,鼻息裏浸染著古典民居的氣韻,在各個景觀和園林中,走過的遊人均在演繹中國彜族及各民族的千年文化、萬種風情。

14、彜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僅僅是他們的日常起居,離不開火,更因為他們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風風火火,待人熱情如火。

15、彜族村地處民族團結廣場以西,與白族村相對,村內的三虎浮雕墻,展現了彜族虎文化特色。彜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熱情好客。彜族“左腳舞”、“大三弦”、“女子龍燈舞”熱情奔放,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簡介:

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彜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彜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

歷史:

彜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壹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彜文歷史資料記載,彜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彜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彜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遊牧的部落。根據彜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3世紀以後,彜族的先民已經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雲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由於彜族先民定居西南後,曾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後裔就有許多成為了今天的彜族。

5.關於少數民族的詩

《五十六個民族詩 》

漢滿僳僳景頗壯

高山普米錫伯藏

毛南布依維吾爾

仡佬仫佬蒙古羌

烏孜別克俄羅斯

保安獨龍京東鄉

哈尼彜苗鄂倫春

裕固朝鮮傣阿昌

鄂溫克水德昂怒

基諾赫哲土布朗

塔塔爾白回土家

達斡爾畬黎珞巴

拉祜納西塔吉克

哈薩克佤瑤撒拉

我國民族五十六

柯爾克孜侗門巴

藏族的《格薩爾》;

蒙古族的《江格爾》;

哈薩克族的《闊爾庫特父之書》;

吾爾族的《烏古斯可汗傳》;

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

滿族的《烏布西奔媽媽》《恩切布庫》;

彜族的《勒俄特衣》《阿詩瑪》;

傣族的《召樹屯》;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

佤族的《司崗裏》;

苗族的《鑄日造月》;

達斡爾族的《阿拉坦噶樂布爾特》

6.關於彜族的文章怎麽寫

彜族的火把節\x09

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都有各個民族的特色、習慣.比如:蒙古族的“白節”、藏族的“女兒節”、苗族的“開年節”等等.那我就個大家介紹壹下彜族的火把節吧!

關於火把節的來歷,路南壹帶彜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忍無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乃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

在壹次火把節之前的采訪上,壹個42歲的彜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戶都要喝桿桿酒,窮的村殺兩三只雞,富的村殺頭牛.”他說,“最開心的還是跳達體舞,看賽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喲!”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煙花差多少,可以將整個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晝.這就是火把節的特色,幾千甚至幾萬人在壹起點燃火把這才是壯觀的壹幕.

早在火把節的第壹天,彜族村寨裏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豎立若幹火把,準備活動使用.同時在村寨附近選擇壹塊開闊地,在地中央豎立壹根長10~20米的青松,青松頂端橫放壹根掛滿紅色紙花的木棒,緣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壹個類似於寶塔形大火炬,作為活動場所.

第壹天是祭火,家家戶戶舉著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並且殺牛宰羊.

第二天是傳火,這壹天男男女女聚集在壹起選擇配偶,展示才藝.所以有人稱為“中國第二個七夕節”.

最後壹天是彜族傳統火把節的第三天,也是最後壹天.彜語稱之為“都沙”,意為“送火神”.傍晚,節日活動的主持人率領鑼鼓隊敲鑼打鼓,寨中各家聞聽鑼鼓聲即出門點燃火把,男女老少舉著火把向活動場所匯集.人們到齊之後,主持人壹聲號令,大家舉火把向寶塔形火炬奔去,將其點燃.壹時火光沖天,歡聲四起,大家各舉小火把圍著大火炬,跳起“豐收舞”,唱起豐收歌,載歌載舞,熱情奔放.

火把節是中國彜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壹般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舉行.傳統火把節裏,彜族人民點燃火把,繞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巡遊,以消災避難,祈求幸福.

7.贊美少數民族的詩句

1、《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敕勒歌》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張軾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7、《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輸綠漲橫池,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9、《出塞作》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10、《豐樂亭遊春》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劉駕》唐曹鄴

壹川草色青裊裊,繞屋水聲如在家。

悵望美人不攜手,墻東又發數枝花。

12、《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

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13、《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14、《晴》清杜於皇

海角收殘雨,樓前散夕陽。行吟原草澤,醉臥即沙常

騎馬人如戲,呼鷹俗故狂。白頭蘇屬國,只合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