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樹葉仿編詩句

關於樹葉仿編詩句

1.有關樹葉的詩句

有關樹葉的詩句

前庭涼夜(白居易)

露簟色似玉,風幌影如波。

坐愁樹葉落,中庭明月多。

答夢得秋日書懷見寄(白居易)

幸免非常病,甘當本分衰。

眼昏燈最覺,腰瘦帶先知。

樹葉霜紅日,髭須雪白時。

悲愁緣欲老,老過卻無悲。

玩新庭樹(白居易)

靄靄四月初,新樹葉成陰。動搖風景麗,蓋覆庭院深。

下有無事人,竟日此幽尋。豈惟玩時物,亦可開煩襟。

時與道人語,或聽詩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鳴禽。

偶得幽閑境,遂忘塵俗心。始知真隱者,不必在山林。

2.關於“樹葉”的詩句有哪些

1.《少年遊·重陽過後》

宋代:晏殊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朱闌向曉,芙蓉妖艷,特地鬥芳新。

霜前月下,斜紅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將瓊萼等閑分。留贈意中人。

2.《玩新庭樹,因詠所懷》

唐代:白居易

靄靄四月初,新樹葉成陰。動搖風景麗,蓋覆庭院深。

下有無事人,竟日此幽尋。豈惟玩時物,亦可開煩襟。

時與道人語,或聽詩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鳴禽。

偶得幽閑境,遂忘塵俗心。始知真隱者,不必在山林。

3.《秋思二首》

唐代:王涯

網軒涼吹動輕衣,夜聽更長玉漏稀。

月度天河光轉濕,鵲驚秋樹葉頻飛。

宮連太液見滄波,暑氣微消秋意多。

壹夜清風蘋末起,露珠翻盡滿池荷。

4.《同李益傷秋》

唐代:盧綸

歲去人頭白,秋來樹葉黃。

搔頭向黃葉,與爾***悲傷。

5.《秋暮寄友人》

唐代:賈島

寥落關河暮,霜風樹葉低。

遠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有誌煙霞切,無家歲月迷。

清宵話白閣,已負十年棲。

6.《前庭涼夜》

唐代:白居易

露簟色似玉,風幌影如波。

坐愁樹葉落,中庭明月多。

3.跟樹葉有關的詩句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佚名《江南》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葉紹翁《夜書所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天凈沙·秋》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壹點殘紅欲盡時》

壹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陳文述《夏日雜詩》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燎沈香》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

4.寫葉子的詩句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詩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範成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王安石 荷葉羅裙已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裏 稻花菱葉滿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

-趙執信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蕭蕭秋林下,壹葉忽先委。

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風吹壹片葉,萬物已驚秋。 這是中,古 這還有有作者的: 年代:元 作者:徐再思 作品:水仙子·夜雨 內容: 壹聲梧葉壹聲秋, 壹點芭蕉壹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 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憂, 都到心頭。

年代:南宋 作者:楊萬裏 作品: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內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年代:南宋 作者:吳文英 作品:高陽臺 內容: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 西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

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裏關山。 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幹。

壽陽空理愁鸞,問誰調玉髓,暗補香瘢? 細雨歸鴻,孤山無限春寒。 離魂難倩招清些,夢縞衣解溪邊。

最愁人、啼鳥晴明,葉底清圓。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湖上寓居雜詠 內容: 苑墻曲曲柳冥冥, 人靜山空見壹燈。

荷葉似雲香不斷, 小船搖曳入西陵。

5.關於樹葉的詩

說 “ 木葉 ” 林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九歌》 )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後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裏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雲歇山。”至於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裏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麽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麽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於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麽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裏就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裏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無名氏古詩裏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麽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壹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 蕭綱《折楊柳》 )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陶淵明《擬古》 )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於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並不解決問題的,因為壹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 柳惲《搗衣詩》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 可見洗煉並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麽“樹葉”為什麽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

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後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於是壹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於“木葉”壹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裏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麽“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麽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麽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裏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這裏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壹詞確乎並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壹例而已。

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壹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壹般的形象。

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於壹般的概念,差壹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麽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後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壹個“木”字上,然則這壹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裏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壹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壹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麽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麽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壹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後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裏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裏的“高樹多悲風”卻並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壹般深厚的不平,這裏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後者卻是壹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這裏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於“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壹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壹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壹切潛在的力量,把這。

6.關於寫葉的詩句

年代:明 作者:高啟 作品:紅葉 內容: 霜染滿林紅,蕭疎夕照中。

曾供寫秋怨,流出上陽宮。 年代:明 作者:佚名 作品:掛枝兒 內容:荷珠 露水荷葉珠兒現, 是奴家癡心腸把線來穿。

誰知妳水性兒多更變: 這邊分散了,又向那邊圓。 沒真性的冤家也,隨著風兒轉。

年代:明 作者:唐寅 作品:我愛秋香 內容: 我畫藍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煙裊裊繞經樓。

年代:元 作者:無名氏 作品:梧葉兒 內容: 秋來到,漸漸涼, 寒雁兒往南翔。 梧桐樹,葉又黃。

好淒涼,繡被兒空閑了半張。 年代:元 作者:楊朝英 作品:清江引 內容: 秋深最好是楓樹葉, 染透猩猩血。

風釀楚天秋, 霜浸吳江月。 明日落紅多去也! 年代:元 作者:徐再思 作品:水仙子·夜雨 內容: 壹聲梧葉壹聲秋, 壹點芭蕉壹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 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憂, 都到心頭。

年代:南宋 作者:楊萬裏 作品: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內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年代:南宋 作者:吳文英 作品:高陽臺 內容: 宮粉雕痕,仙雲墮影,無人野水荒灣。 西石埋香,金沙鎖骨連環。

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裏關山。 半飄零、庭上黃昏,月冷闌幹。

壽陽空理愁鸞,問誰調玉髓,暗補香瘢? 細雨歸鴻,孤山無限春寒。 離魂難倩招清些,夢縞衣解溪邊。

最愁人、啼鳥晴明,葉底清圓。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湖上寓居雜詠 內容: 苑墻曲曲柳冥冥, 人靜山空見壹燈。

荷葉似雲香不斷, 小船搖曳入西陵。 年代:北宋 作者:張耒 作品:夜坐 內容: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年代:北宋 作者:晏幾道 作品:思遠人 內容: 紅葉黃花秋意晚, 千裏念行客。

飛雲過盡,歸鴻無信, 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 就硯旋研墨。

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 紅箋為無色。 年代:北宋 作者:柳永 作品:玉蝴蝶 內容: 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萍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遺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灑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黯相望。

斷鴻聲裏,立盡斜陽。 年代:北宋 作者:林逋 作品:宿洞霄宮 內容: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壹鳥下,落晶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攤破浣溪沙 內容: 揉破黃金萬點輕, 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 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結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裏夢, 卻無情。 年代:北宋 作者:範仲淹 作品:禦街行 內容: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1]簾卷玉樓空, 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華如練, 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 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2]此事, 眉間心上, 無計相回避。 年代:唐 作者:張籍 作品:秋山 內容: 秋山無雲復[1]可風[2],溪頭看月出深松[3]。

草堂不閉石床靜,葉間墜露聲重重[4]。 年代:唐五代 作者:魚玄機 作品:江陵愁望寄子安 內容: 楓葉千枝復萬枝, 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東流無歇時。 年代:唐五代 作者:薛濤 作品:菱荇沼 內容: 水荇斜牽綠藻浮,柳絲和葉臥清流。

何時得向溪頭賞,旋摘菱花旋泛舟。 年代:唐五代 作者:許渾 作品: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內容: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壹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月到,猶自夢漁樵。 年代:唐五代 作者:徐寅 作品:貢餘秘色茶盞 內容: 捩碧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輕施薄冰盛綠雲。 古鏡破苔當席上, 嫩荷涵露別江濱。

中山竹葉香初發, 多病那堪中十分。 年代:唐五代 作者:溫庭筠 作品:商山早行 內容: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年代:唐五代 作者:韋應物 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 內容: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壹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維 作品:山中 內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7.有關葉的詩句10句

階下蓮

---白居易

葉展影翻當砌月,花開香散入簾風。

題山居

---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吳中夜別

---鮑溶

楚客秋思著黃葉,吳姬夜歌停碧雲。

山行

---杜牧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詠柳

---賀知章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九歌

---屈原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擬古

---陶淵明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折楊柳

---蕭綱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搗衣詩

--- 柳惲

柳惲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