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詩在宋代即被稱為東坡體。
蘇軾不僅是宋代古文家中最重視“文”的壹位,而且他的詩是繼唐詩之後別開生面,自成壹家,具有“東坡體”之稱,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詩作於情無所不暢,於景無所不取,他不僅行文文如流水般的滔滔氣勢,才氣橫溢的博辯文采,而且詩作充滿新意和豪放,多樣化的風格和妙理橫生磅礴氣勢。
蘇軾現存詩歌二千七百余首,內容及其豐富,大致以被貶黃州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其前期詩作充滿宏大的政治抱負情懷,由於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遠大的政治誌向和過人的才識,而且心直口快,敢於坦誠。
他本著學而優則仕和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創作了大量針砭時弊和諷刺新法的政治敘事詩,滿腔的政治豪情流露於詩句之間。
從題材內容看,蘇詩大體可分為社會政事詩、山水景物詩、和陶詩、題畫詩四類。蘇軾前期詩作多是反映民生疾苦和時政得失,如《夜泊牛口》、《荔枝嘆》、《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
蘇軾詩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三個方面:
以文為詩;以才學為詩;獨善七言,風格多樣。其詩作不亞於唐代的李白、杜甫,盡管蘇詩深受李、杜等唐代詩人的影響。
但蘇軾卻能在開拓詩境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別具壹格,塑造宋詩的新生命。趙翼《甌北詩話》雲:“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闕詞,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