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中“遊子卻連鄉愁也沒有”,並非否定了壹、二節中遊子的鄉愁。
而是遊子的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反應出鄉愁是壹種奢望的悲哀,體現遊子堅強的意誌。
二、句子出處及簡介
1、出處
語出現代詩人戴望舒的詩歌《遊子謠》。
2、作品簡介
此詩以遊子的情感構成往復不已的循環: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種循環,從而細微地展現了遊子的內心世界:他既有堅強的意誌,又有不以意誌為轉移的情緒波瀾。
首詩發表時戴望舒正處在苦悶仿徨中:壹方面他繼續堅持人生探求,另壹方面又有著無法擺脫的茫然若失,悵惘疲憊的情緒。這些復雜的情懷在這首詩中便有所流露。
3、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余杭區)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壹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壹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