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中的祭祀文化

詩經中的祭祀文化

《詩經》中的祭祀文化 祭祀詩起源於原始社會,壹直沿至周代。《詩經》作為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內容十分廣泛,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遠古社會的 歷史 風貌。其中祭祀性質的詩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濃郁的宗教氣息和鮮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壹類,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詩經》中的祭祀詩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動中詠唱的贊頌神靈、祖先、祈福禳災的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有祭祀山川、祭祀農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點是濃厚的宗教觀念與鮮明的 政治 目的,及對祖先、神靈的模糊刻畫,展示的是人在回顧中追尋遠祖的根源,將傳統化為生存本領的壹種精神努力。

 在《周頌》31篇中,直接描寫祭祀或與祭祀有關的詩有21篇,這21篇之中,祭祖詩占14篇;《大雅》中祭祀詩有8篇,其中祭祖詩就有5篇。可見與各種神靈相比,周人更加重視祖先神靈。《禮經?祭義》雲:?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而在先秦時代,古人常以左為尊。《信陵君竊符救趙》中記載,信陵君迎侯贏時,就以?虛左?表示對侯贏恭敬之虔誠。?右社稷,左宗廟?則表現出周人對祖先神靈看得比社稷之神重要。

 祭祀詩中以祖先為對象的居多,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分為敬祖和敬宗兩個方面。凡父之父以上皆稱?祖?,天子祖七廟,即祭其父之父以上者六代以及其始祖。?宗?也是祭祖的名稱,周公宗祀文王,就是以子祭父,又稱其所自出之祖曰宗,從血統上推源其祖宗,而致其祭祀。祭祀對象為祖先最多的情況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周代社會政治和人們意識形態發展的必然結果。祭祀詩源於祖先崇拜,周王朝建立之初,祖先崇拜在承繼血緣宗統、維系內部團結、凝聚宗族力量和強化本族統治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是祭祀詩最基本的出發點和目的所在。

 《詩經》中眾多的祭祖詩反映出獨特的祭祀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主要是為加強、鞏固統治者統治地位服務的,其次是宣揚孝道,加強家庭、部族成員的凝聚力。

 11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為鞏固統治地位服務

 周人祭祖詩有兩個明顯特點:壹是宣揚上天授權周王統治 天下 。《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昊天,即上天,上帝;成命即明命;二後指文王、武王。即是說,文王和武王之所以統治天下,是上天授權使之然,是天意。《周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是說成王、康王也是由上天授權統治天下的。《周頌?敬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這是成王規戒自己的言辭,是說自己按照天意當統治階級很辛苦,很不容易。《周頌?桓》:?綏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這是說成王承天意統治天下,勤勉不懈。如此宣揚上天授權周王統治天下的詩句於祭祖詩中還有,不再壹壹列舉。二是擡高其祖先神靈的地位,將其祖先神靈與上帝平等起來。殷人的祖先在上帝之下,聽命於上帝;但周人心目中,其祖先地位遠遠超過了殷人祖先,儼然與上帝平起平坐。《大雅?文王》:?文王涉降,在帝左右。?這是說,文王之神靈在天上助天升降進退,時時都在上帝左右。而且周王祭上帝之時,常配以先王,似乎自己的祖先神靈可以直接與上帝對話。《周頌?思文》:?思文後稷,克配彼天。?則表明壹方面祭天帝時配以先王,又表明周人始祖後稷之德可以與天帝相比。《周頌?我將》之中也是祭上天時配以文王。

 不論祭祖詩宣揚上天授權周王統治天下,還是擡高其祖先神靈的地位,其最終目的只有壹個:神化統治階級,強化其統治地位。關於用祭祖加強其統治地位,歷代統治階級都明曉這壹點。《禮經?祭義》雲: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可見,古人將祭祀當做?治人之道?來看待的,而祭祀之中祭祖是最重要的。祭祖是發自內心的對祖先神靈的敬畏,?心怵而奉之以禮?。周王將自己的祖先與上帝等同起來,周王有?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借以擡高祖先神靈的地位來擡高自己的地位,神化其統治,愚弄人民,使自已的子民更加臣服於自己,表現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潛在心理。祭祖中祭的是神靈,娛的是神靈,而實則借娛神來?治人?,這壹點《國語?楚語》說得非常明白:

 ?合其州鄉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於是乎弭百苛,珍其讒慝,合其嘉好。結其親暱,信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

 祭祖既有如此好處,絕非可有可無,而是治國的根本要政,當然受統治階級重視。《尚書?洪範》中說,治國有八政,其中祭祀為第三位,足見統治階級的重視程度。通過祭祖,周朝的統治者宣稱上帝的意誌就是政治理性,只有順從上帝的意誌,政治方能 清明 ,國運才能長久,而自己又是?天子?,順理成章,統治階級的意誌就是上天的旨意,萬民都應該遵從。可以說,周人祭祖是披著神的外衣,道貌岸然,神秘地淩駕於世界之上,實際完全根植於現實的土壤之中,並且像政治詩、怨刺詩、諷喻詩壹樣,有迫切的政治目的和功利性,其政治色彩遠遠大於宗教色彩,宗教只是外衣而已。

 21宣揚孝道,加強家庭、部族成員的凝聚力

 講求對父母的孝敬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形成的優良傳統與美德。中國古代社會以?孝?作為衡量人格的重要標準。《禮經?祭統》:

 ?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盡此之道者,孝子之行也。?

 禮曰:?祭先所以報本也。?所以祭祖是報本反始之意。禮曰:?聖人反本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報者謝其恩,反者歸其功,可見祭祖也有歌功頌德之意,重視孝思,?不忘乎心?,祖宗雖已死亡但祖宗之音容宛在。

 古人認為靈魂不死,而周王處處在祭祖之中表現出自己的孝道與恭敬,因為在他的意識裏,祖先神靈會給自己降福禳災。周人的祖先都是傑出人物,所祭之祖有文、武、成、康、大王、後稷等。《維天之命》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既贊頌了周文王的豐功偉績,又表明了追隨文王的決心;《思文》?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中追憶後稷的偉大,認為只有後稷才能為萬民之統帥。周氏部族最為重要的祖先是大王、文王、武王、成王等著名的先王,他們生前在現實生括之中都對本民族的發展發揮過重大作用。《詩經》中的祭祖詩壹方面歌頌祖先的偉大功績,使周部族實現了其發展史上的根本性轉折,從壹個普通的殷商屬國壹躍而成為至尊的華夏***主,另壹方面表明自己追隨先王的決心,要再接再厲,要固守基業,將周氏部族發揚光大。

 周人認為,先祖死後,其靈魂仍能發揮重大作用,他們是後代子孫心目中的神聖先王和英雄,是本民族的保護神,而且比生前具有更強大的能力。周人通過祭祖的方式,贊頌祖先卓越的功績,從本體膜拜發展到精神崇拜,是對推動歷史前進的傑出人物的肯定,從而把祭祀者的感情統壹到對其***同祖先的追思與崇拜上。對統治集團來講,由於具有血緣關系,祖先成為子孫後代的最直接的保護神,而對於沒有血緣關系的不同姓來說,祖先崇拜具有最為強烈的排他性。

 對祖先的祭祀態度是衡量其是否盡孝道的重要標準之壹。周人相信祖先神靈於冥冥之中會關照自己的現實生活,並視自己的孝心來給自己賜福或降災。既然祭祀祖先是福及自身、蔭及子孫的大事,所以周人於祭祀之中常常表現出自己的?孝道?。參與祭典活動之人,除了國君以外,諸侯、外族也擔任助祭工作。祭祀的祝詞,以描述先王功德盛美,子孫宜信守師法之形式居多。

 ?祭則觀其敬也?,祭祀時,子孫的孝道就表現在對祖先的?敬?中。每次祭祖,周王都要精心準備祭品,以示對祖先神靈的恭敬與孝心。祭祖對犧牲的要求非常嚴格,毛色必須純。《小雅?信南山》載:?從以骍牲,享於祖考。?骍,赤黃色。古人尚赤,故用純黃色的牛為犧牲。牛單是純赤黃色還不壹定就能用於作供品,必須?吉?才能用。祭品準備除嚴格之外,還要求?盡物?以示孝心。

 ?水草之菹。陸產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食。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苛可為者,莫不鹹在。示盡物也。?

 君王祭祖所穿的服裝制作精心、復雜,而且還要占蔔,選那些?吉?的世婦?使繅?,染成朱綠色、玄黃色,而後才制成君王祭祖儀式上所穿的服裝。此外,祭祖時周王態度恭敬有加,也是孝道的表現。祭祖時,周王是?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其孝敬之心至也?。

 對祖先崇拜本是原始社會就有的,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卻不斷制度化,被納入到約束人們行為的封建規範壹制之中。與其他宗教崇拜形式相比,祖先崇拜具有更為突出的現實性和功利性,形成加惠本族,排斥他姓的心理暗示。同時,祖先崇拜的對象是全民族的***同始祖和祖先,在祖先崇拜力量的作用下,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幟,是民族種姓的象征,也是全部族的精神核心和象征,通過祭祖這壹形式,從先祖的神靈那裏獲得精神的鼓舞和福佑,使福佑施之於統治者及其所代表的宗族,達到了預期的心理暗示,加強家庭、部族成員的凝聚力,強化家族、部族觀念,鞏固新生政權的統治基礎。

祭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宗教內容之壹的祭祀活動曾經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祭祀就是通過固定的儀式向神靈致以敬意,並且用豐厚的祭品供奉它,請求神靈幫助人們實現靠人力難以達成的願望。祭祀的產生與人類早期對 自然 界感到神秘、恐懼有關。在中國古代 傳說 中的黃帝時代,人們已經具有較為發達的靈魂和 鬼神 觀念,並且產生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有關祭祀的最早記載,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遠古先民對於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對自身存在的困惑不解,對自然變遷的無知無奈,使他們只能抱持慎懼的心態,進而產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為。從本質上說,祭祀是對神靈的討好與收買,是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系,推廣到人與神之間而產生的活動。

 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石樹木,飛禽走獸都被認為是有神靈主宰,?萬物有靈?的觀念也由此產生,人類感激神靈,但也對他們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們又相信人死後具有靈魂,靈魂能與生者在夢中交流,並可以作祟於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災,這種敬畏眾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 生物 。

 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祭祀對象包括所有的神靈:天地祖宗、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 五行 。祭品多用食物,包括豬、牛、羊、雞等。毛色純壹的牲畜稱犧,體全為牲,牛、羊、豬合稱三牲,是最隆重的祭品。還有以玉帛、人、血等作為祭品。祭祀場所主要有平地、坑、墳墓、宮廟、壇等。祭祀方法多有燔燒、灌註、瘞埋、沈沒、懸投等。民間祭祀儀式繁多,祭品五花八門。主祭者壹般為巫師、祭司、家族長等。祭祀對象多為自然神、圖騰物、祖先及鬼魂等。除部分帶有迷信色彩外,祭祀已成為人們寄托感情的方式或民族習慣。

 眾多的祭祀詩文及相關記載也形成了獨特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的興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左傳》中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國之大事也。?祀即是祭祀的意思。祭祀和征戰,反映兩個現實層面問題:直接的交戰, 決定 國家存亡;間接的祭禱,透露生活安定的願望。《戰國策》中有雲?祭祀必祝之?。《管子?輕重己》中:?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 夏至 ,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天子祀於太祖,其盛以黍。?詳細記載了祭祀的禮節、祭品及服飾。《禮記?祭法》中:?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記載了古代制定祭禮的原則。?《禮記?祭統》中也有?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詩經》中更有諸多的祭祀詩文,彰顯出獨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