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描寫角度有哪些
詩歌描寫的角度1、細節描寫: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在敘事的為主的作品細節描寫往往比較多。如杜牧的《過華清宮》 “妃子笑”的細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劉禹錫的《烏衣巷》,通過“燕子”的細節,抒發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張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見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萬重”也好,“說不盡”也好,只是壹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詩在平庸的敘述中失掉了藝術的光輝,然而,最後結出“行人臨發又開封”,使境界突現,形神逼露,驟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點鐵成金之妙。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幹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3、聯想和想象聯想:由壹事物聯想到與之有關的另壹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壹個典型。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壹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壹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全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多變,美麗流暢。通過夢境的描繪,刻畫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執著追求光明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格精神。詩人的想像有來源於民間傳說的,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於詩人個性和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壹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4、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國繪畫的壹種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後者壹般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中的形象更鮮明突出。這是兩種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寫手法。烘托主要指用乙物來托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壹種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冬天惡劣環境的描寫——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烘托釣叟的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渲染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是指通過對環境、場景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細節描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它主要是從正面來描寫對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壹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蕭殺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