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張家港暨陽湖有什麽歷史人文故事?

張家港暨陽湖有什麽歷史人文故事?

請采納

古暨陽湖考

發布時間:2012-05-28 來源: 宋炳良

史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延陵鄉改置毗陵縣(現常州)。在縣東置鄉,因境內有暨陽湖而名暨陽鄉。西晉太康二年(281),又在暨陽鄉的基礎上劃入沙中和無錫壹部分置暨陽縣。從暨陽鄉到暨陽縣,從農耕文明的沙洲縣到現代文明的張家港市,1000年來,歷代郡、縣誌的編修者和歷史愛好者都在考證、尋找暨陽湖。 研究發現,近百年來對暨陽湖的湖址均不完整的采用了光緒年間《楊舍堡城誌稿》作者葉長齡的“暨陽湖考附”有關章節。為了對暨陽湖的考證和探索,我閱讀參考了多部史書和歷史圖集,擬對歷史上詩人吟唱暨陽湖的所在地,今人對暨陽湖的詮釋作壹評說,並對暨陽湖的探索提出自己的壹些見解,以求方家。 元代詩人陳樵見過暨陽湖   《江陰市誌》(199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暨陽文苑》(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均刊有元代詩人陳樵題名為《暨陽湖》的壹首詩:“白浪浮天雪作堆,羞將俗客洗塵埃。月從水底沈鉤去,船似鷗邊泛葉來。野屋有籬編白荻,漁磯無席藉蒼苔。功曹吟苦多詩渴,擬借平湖作酒杯”。這首詩前六句是寫景,字裏行間看不出與其它江南的湖有什麽不同之處,最後二句只是詩人誇張浪漫和抒情。詩的出處在哪裏呢?查光緒《江陰縣誌》卷27,有《分送李仲長江陰知事三首》。李仲常,浙江金華人,和陳樵是同鄉、朋友。李在至元六年(1340)到至正年間(1341~1368)擔任江陰縣知事。第二首詩為《釣臺》,明代《嘉靖江陰縣誌》載:釣臺在縣東二十裏,《風土記》雲:(《風土記》是西晉周處所編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姜太公釣魚之所在,今為釣臺村。第三首為《翠光亭》,《毗陵成化誌》載:翠光亭在君山。如不身臨其境,是寫不出“亭前練水細為縈,亭上君山玉作屏”詩句的。陳樵(1278~1365)是元季人,李仲常在江陰當知事邀請陳樵到江陰小住遊玩也在情理之中。但元季暨陽湖還在嗎?翻開《成化毗陵誌》卷16,《江陰縣誌記述》,暨陽湖在縣東十五裏,熙寧間(1068~1077)已湮廢,今皆莫詳其所。既然在北宋暨陽湖已經湮廢,那麽陳樵在哪個湖坐船遊玩呢?細看毗陵誌和多部明清江陰縣誌知道,李仲常任江陰知事期間,江陰西南的月城、桐岐和武進縣的芙蓉,無錫縣的玉祁、前洲壹帶有壹個很大的湖“芙蓉湖”。芙蓉湖古稱“上湖”、“射貴湖”,入無錫地所稱“無錫湖”,在江陰境內又稱三山湖(馬家湖),原水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唐代陸羽曾這樣描寫道:惠山東北九裏上湖南控長洲,東峒江陰,北掩晉陵,蒼蒼渺渺。唐代詩人李紳還留下壹組且望芙蓉湖的詩篇:“水寬山遠煙嵐迥,柳岸縈回在碧流。逐波雲彩參差遠,背日嵐光隱見深。”  明《成化毗陵誌》離元末李仲常任職江陰相距125年,對於前100多年的歷史應該是比較清楚的,何況是在成化以前江陰歷史上還修過洪武誌、永樂誌、天順誌,修誌者是不會遺漏元末還存在的暨陽湖,但每部誌書均“莫詳其所”,結論是:陳樵坐船遊玩的湖,應為芙蓉湖在江陰境內的支湖——馬家湖無疑,他之所以題名為暨陽湖,是詩人懷古而發。他這壹發不要緊,誤導以後不少人認為元代暨陽湖還存在。 暨陽湖在北 、南 、顧山、常熟   近年來張家港市編寫出版了多種普及宣傳張家港歷史文化的書籍。對於宣傳張家港市悠久的歷史,方便我們研究暨陽文化很有必要。但對暨陽文化的原點——暨陽湖的詮釋、註解均采用了清代《楊舍堡城誌稿》作者葉長齡《暨陽湖考附》壹說。細讀葉長齡的文章,再結合史書研究覺得是他壹家之言,他只提出自己的壹個看法,也很謙虛:“夫立於千數百年之下,而追溯千百數年之上遺跡,茍有壹知半解,勿可默也。爰為討論之,以俟來者”。   立論壹:乃近誌引宋誌雲:湖在縣東十五裏。竊謂“十五”當作“五十”其誤倒之,或由宋誌,抑由引者均不可知。經查多部江陰縣誌和毗陵郡誌對暨陽湖的記載是壹致的:“縣東十五裏”。如果壹部誌書記錯有可能,且多部誌書記述均壹致,誤倒之說不能立論。   立論二:若易為50裏,則正在今楊舍之南。北■、南■、顧山鎮及常熟界袤延20余裏,港汊紛歧,水流平廣而清深,湖在此似無可疑。翻開嘉靖《江陰縣誌》卷首有宋誌全境圖,楊舍之南北■方向標有胥湖。看比例胥湖是壹個小湖,該誌卷3《山川篇》記載:胥湖宋誌雲在縣東,舊經雲伍子胥入吳到此擊劍而歌,湖在胥歌村因名。1992年,《江陰市誌》出版,在地質地貌篇,以現代科學為江陰地貌分類。北■、長涇、顧山等鄉鎮屬高亢平原,面積300多平方公裏,高程在5米以上,典型土種為黃白土和黃泥土。而上節提到的馬家湖地處月城、青陽、桐岐、馬鎮等鄉鎮原為芙蓉湖壹部,面積200多平方公裏,高程1.5~2米,為典型的湖相沈積圩區平原,由沈積淤泥而成,典型土種為豎門烏山土。(詳見《江陰市誌》129頁)查《北■鎮誌》:早在唐宋時期,今北■鎮大部屬於東舜鄉,當時就有了村落北角墅,與相隔十裏的南角墅分別為東舜鄉的南北兩端,所以以角相稱。這壹帶河渠縱橫,應天河、東新河、谷瀆港、南長河等水系交匯其間。古時由於水利設施不完善,遇到雨季泄水不暢竟成澤國,北■得名與水患有壹定關系。   立論三:縣在湖之北故曰暨陽。其實史書上已有記述:因鄉境有暨陽湖,才名暨陽鄉。暨陽縣是置暨陽鄉後400多年的事情了。   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比如地面高程的測量,土質分類等方法來分析湖址遠不及當今先進。但葉長齡的壹家之言被現代人廣泛應用。暨陽湖在北■、南■、顧山鎮無疑。是否缺少了對歷史研究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呢?暨陽湖是江陰境內的壹個湖,是個小湖,所以成書於東漢的《越絕書》沒有記載。 暨陽湖是芙蓉湖的支湖   暨陽湖已消失1000多年了,它的湖址在哪裏?現存對暨陽湖最早最完整且文字最多的記載是《成化毗陵誌》:“暨陽湖在縣東15裏又有螺洲在縣界其狀如螺熙寧間已湮廢今皆莫詳其所。”根據縣東十五裏且有湖的記載有以下幾種情況:1.江陰縣治東15裏,正如葉先生所言,東側為三官鎮,東南則為雲亭鎮,皆在諸山間,似無地可容是湖;2.古暨陽縣治東15裏有兩個可能,楊舍東15裏為長江,長壽東15裏為華士鎮和新橋鎮,史書上沒有湖的記載,且《江陰市誌》把兩鎮劃屬高亢平原;3.古利城縣治東15裏為申港鎮,同樣無湖;4.是不是毗陵縣東15裏呢?查《成化毗陵誌》:芙蓉湖在縣東55裏,有湖但明顯距離不對。細看常州、江陰、無錫三地大比例地圖,現武進芙蓉鎮往東即是江陰縣界,往南不遠和無錫縣界相連。細讀《成化毗陵誌》對暨陽湖的記述,面對“在縣界”這三個字,突然有所啟發,是不是在縣界東15裏呢?縣界之東15裏是揚子江古岸,西界東15裏即為芙蓉湖延伸在江陰境內的部分時名三山湖的遺址(明代又名馬家湖)。   三山湖和暨陽湖是什麽關系呢?由此我查閱了無錫和武進方面的壹些史料。據無錫史書記載:芙蓉湖在無錫境內過去有十多個湖泊組成。經過圍湖造田,現在無錫稱芙蓉圩為西湖(玉祁壹帶),楊家圩為東湖(前洲壹帶)兩地原為壹湖。常州和江陰境內,芙蓉湖也有多個湖泊相連。對於江南境內這個僅次於太湖的湖泊,從春申君就開始治理芙蓉湖,他在無錫、武進、江陰等地開鑿多條河浦,便於灌溉和運輸,漢晉至北宋有過多次圍湖造田活動。由於河道的開通,芙蓉湖分支的多個湖泊呈時湖時田的狀態,加上人為的造田,所以史書載暨陽湖“熙寧年間已湮廢”,和芙蓉湖的歷史變遷相吻合。   明宣德年間,江南巡撫周忱立足全局開河泄水,築壩擋水,修圩圍田。凡辟出芙蓉湖田3.6萬畝劃歸武進、無錫兩邑,馬家湖田7300畝屬江陰(光緒《江陰縣誌》)。芙蓉湖基本消失,但它的支湖在以後又被相繼圍田,無錫境內直到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圍墾完畢。   芙蓉湖消失了,在無錫、常州留下了許多如芙蓉鎮、蓉湖莊、蓮蓉門等地名。由於暨陽湖、暨陽鄉、暨陽縣的悠久歷史,在江陰和張家港楊舍壹帶帶有“暨陽”二字的地名廣泛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