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的藝術 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 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麽,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濃艷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麽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蕩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壹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這壹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壹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壹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 因而能夠用準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