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翻了翻朱英誕先生的詩集,讀到了《鳥兒飛去》這首詩。
在我看來,這是壹首很特別的詩歌。全詩都是結構相似的問句,回環往復,翻來覆去,卻讓人感覺有絲絲縷縷的孤獨氣息,在字裏行間兀自穿行。
詩歌壹開篇似乎就疑問重重。“什麽鳥兒伴著妳飛去?”為何是“鳥兒伴著妳飛去”?“鳥兒”與“妳”有何關聯?“鳥兒”這個意象具有什麽象征含義?讀罷全詩,謎底就被揭開: 原來,“鳥兒”指在“妳”的壹生中不同階段伴隨“妳”的人,“妳”是詩人玄想的對象,詩中的壹切都是以“妳”的感覺為中心 。
詩歌第壹節,“什麽鳥兒伴著妳飛去,那海鷗的巢在哪兒?”為何提到“海鷗”這個意象?其實,中國古代詩歌有太多抒寫海鷗的篇章。
這些古詩都流露出人與海鷗相親無猜的親近感,人與海鷗壹直都是相親相近、親密相依。“妳墮地的哭聲,是不是那壹片神秘的大海?”,我們來到世上的第壹聲啼哭,自然而又神秘。 人在呱呱墜地的那壹刻起,人生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大海是神秘莫測的,是未知的領域,是深層次的自我所在。詩人將新生兒的啼哭比喻為神秘的大海,形象而別致。“妳”從呱呱墜地的那壹刻起,“妳”的人生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如同神秘莫測的大海。“墮地的哭聲”意味著童年的到來,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兩小無猜的同伴就像海鷗那樣親密無間。詩人極為貼切地將童年的“妳”與海鷗聯想在壹起。
但“那海鷗的巢在哪兒?”,壹個疑問暗含著壹種傷感: 童年的玩伴是否還與妳朝夕相處,定是不能了 。值得壹提的是,直言“神秘”是西方象征主義的常用手法,“大海”壹直是壹個為西方詩人所鐘情的意象,如普希金《致大海》。詩人在此節運用了“海鷗”這個中國古典意象和“大海”這個西方意象,印證了朱英誕詩歌“古典與現代互涉” 的美學風格。
第二節又以“什麽鳥兒伴著妳飛去”入手,反復吟詠,承接上文。童年的時光轉瞬即逝,這時的“妳”逐漸成長,海鷗不再與妳相伴。或許是白鷴?白鷴自古就是著名的觀賞鳥,體態嫻雅、外觀美麗。
白鷴是如此地安閑純潔、嫻雅動人。夢寐以求的戀人在情竇初開的妳眼中,正如白鷴般美好。但是,“那白鷴的巢在哪?”“妳初戀的美?是不是那淒涼的月?”,妳曾深深地迷戀那如白鷴般靜美的人兒,妳們的戀情是那樣的純潔美好,妳多希望歲月靜好、地老天荒。
只是 美麗的初戀就如鏡中月、水中花,飄渺易逝 。美好的初戀無影無蹤,妳黯然神傷,此時的妳就如同夜空中那壹輪淒涼孤寂的月,形單影只,卻又透著孤高寂寥的執著。此節抒發了初戀無終的感傷,詩人把“初戀的美”比喻為“淒涼的月”,巧妙生動。純美的初戀就像天空中那輪孤月,朦朧而又淒美。伊人遠去,但在“妳”心中,她永遠“宛在水中央”,就像那高懸天際的月兒,可望而不可及。
“什麽鳥兒伴著妳飛去?”轉入第三節,再次吟詠,反復問詢。經歷了初戀的妳,理應初嘗感情的滋味,思想也應漸入成熟。此時的妳,想要什麽樣的鳥兒與妳相伴呢?或許是鷦鷯。鷦鷯是巧婦鳥,擅於營巢。
鷦鷯是實在的,沒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幻想,它不希冀擁有整片茂密的森林,只追求可供棲息的樹枝。 而妳歷經了感情的滄桑,終於明了鏡花水月的愛情好比空中的樓閣,漂浮無依。妳想要現世安穩,走入婚姻的殿堂 。
“妳六月的新娘?是不是那壹條小園裏的斜枝?”為何是“六月的新娘”?西方有諺語“五月悔嫁,愧對當日”,六月才是最適合結婚的時節,妳在六月的日子裏迎娶了妳夢中的新娘,期待著從此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妳的新娘是“小園裏的斜枝”,比喻巧妙新穎。初嫁的妙人兒嬌俏可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他人欣賞自己的嬌美,就像那急欲探出墻頭的斜枝。而“那壹條小園裏的斜枝”似乎有“壹枝紅杏出墻來”的意味,也與“那鷦鷯的巢在哪兒”相呼應。妳以為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天堂,卻不曾想到妳的新娘並不是如鷦鷯般營巢,她就像“那壹條小園裏的斜枝”,投入他人的懷抱,妳終究找不到“那鷦鷯的巢”。
“什麽鳥兒伴著妳飛去?”,第四節再次發問。妳期待的婚姻終以慘淡結局收場,妳定是心灰意冷。還會有鳥兒與妳相伴嗎?妳還想要鳥兒相伴嗎?妳不知道。
妳希冀的如大海般神秘莫測的人生總是帶給妳無盡的失望,妳恍恍惚惚,漸入老年。妳想要烏鴉陪妳走過最後的歲月,“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也是壹番景象。但是,“那烏鴉的巢在哪兒”?人呢?何處是歸程?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當落日的最後壹縷余暉散盡,妳漸覺寒冷,心也逐漸荒涼。此時的妳,是矍鑠的老者,真像那“落日裏的巖石”,緩緩褪去最後的余溫,卻又堅硬冷然。 妳想就這樣悠悠老去,讓這不盡如人意的人生就此逝去 。
綜觀全詩,“妳”是詩人玄想的對象,“鳥兒”指在“妳”的壹生中不同階段伴隨“妳”的人。而這個人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都包含著壹種人生的孤獨感。“妳”的壹生,從出生到死亡,充滿著濃郁的悲劇色彩。
而人生,最大的悲劇源於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