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賞
屈原的手足已戴刑具,頸上並系有長鏈,仍著其白日所著之玄衣,披發,在殿中徘徊。因有腳鐐,行步甚有限制,時而佇立睥睨⑴,目中含有怒火,手有舉動時,必兩手同時舉出。如無舉動時,則拳曲於胸前。
屈原 (向風及雷電)風!妳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壹切都睡著了,都沈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妳咆哮的時候了 ,應該妳盡力咆哮的時候!
盡管妳是怎樣的咆哮,妳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沈重的眼前的黑暗,但妳至少可以吹走壹些灰塵,吹走壹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壹些花草樹木。妳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妳翻波湧浪,和妳壹同地大聲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妳們風,妳們雷,妳們電,妳們在這黑暗中咆哮著的,閃耀著的壹切的壹切,妳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妳們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呀,盡量發揮妳們的力量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妳那轟隆隆的,是妳車輪子滾動的聲音?妳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飄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妳,和著妳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裏去!
啊,電!妳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妳,妳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妳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妳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妳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妳劈它如同劈水—樣,妳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妳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的壹瞬的顯現,哦,那多麽燦爛的、多麽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妳,我景仰妳,我要向妳拜手,我要向妳稽首。我知道,妳的本身就是火,妳,妳這宇宙中的最偉大者呀,火!妳在天邊,妳在眼前,妳在我的四面,我知道妳就是宇宙的生命,妳就是我的生命,妳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壹樣,像那海壹樣,滾動起來,把壹切的有形,壹切的汙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壹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把妳這東皇太壹燒毀了吧!把妳這雲中君燒毀了吧!妳們這些土偶木梗,妳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麽德能?妳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妳,妳東君,妳是什麽個東君?別人說妳是太陽神,妳,妳坐在那馬上絲毫也不能馳騁。妳,妳紅著壹個面孔,妳也害羞嗎?啊,妳,妳完全是壹片假!妳,妳這土偶木梗,妳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妳燒毀,燒毀,燒毀妳的壹切,特別要燒毀妳那匹馬!妳假如是有本領,就下來走走吧!
什麽個大司命,什麽個少司命,妳們的天大的本領就只有曉得播弄人!什麽個湘君,什麽個湘夫人,妳們的天大的本領也就只曉得痛哭幾聲!哭,哭有什麽用?眼淚,眼淚有什麽用?頂多讓妳們哭出幾籠湘妃竹⑾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麽?妳們滾下船來,妳們滾下雲頭來,我都要把妳們燒毀!燒毀!燒毀!
哼,還有妳這河伯……哦,妳河伯!妳,妳是我最初的壹個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當我被人們押著,押上了壹個高坡,衛士們要息腳,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頭望著龍門。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見嬋娟被人虐待,我看見妳挺身而出,指天畫地有所爭論。結果,妳是被人押進了龍門,嬋娟她也被人押進了龍門。
但是我,我沒有眼淚。宇宙,宇宙也沒有眼淚呀!眼淚有什麽用呵?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誌,宇宙的意誌。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壹切沈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他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三大奠基人之壹,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樂山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壹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
等多部詩集等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壹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壹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悍然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壹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編輯本段]全劇五幕
“橘頌”
“受誣”
“招魂”
“被囚”
“雷電頌”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時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 蔣介石集團又消極抗日,掀起反***高潮,大肆捕殺中國***產黨人,“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於是,針對政治現實,郭沫若創作了《屈原》,用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抒發人民的憤慨。作者曾說:“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劇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和邪惡,愛國和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壹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後終於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屈原》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壹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系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壹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雷電頌》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壹個音符。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壹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沈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壹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贊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贊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壹起燒毀壹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汙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誌與必勝的信心.
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明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如用反復,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達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瑯瑯上口,鏗鏘有力. 象征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更加含蓄,深沈,凝練.用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用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征人民群眾.土偶木梗象征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想像瑰麗奇特,閃耀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用火壹般的激情感染聽眾.
這是壹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壹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壹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可以看出 ,這樣在演出時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感染觀眾,獲得壹種現場感,使觀眾與之產生***鳴. 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象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壹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壹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壹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
壹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這是壹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壹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編輯本段]總體概括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這是壹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壹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本文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淩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壹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整體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壹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七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屈原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系念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孰料卻遭到張儀、南後之流卑鄙地陷害,橫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關註祖國和人民,把它們看得高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沈痛地”勸誡楚懷王,憤怒地斥責南後,恨她危害了祖國:“妳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妳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壹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沈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著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沈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著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著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的偉大的自然力,“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裏去”,從而迎來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熱地呼喊“火……我知道妳就是宇宙的生命,妳就是我的生命,妳就是我呀!我這熊熊之火的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詩人以火壹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為了獲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壹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壹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這些神鬼
偶像指向的是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表現了他鞭撻壹切汙穢、橫掃壹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在現代話劇中,獨白是壹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內心深刻而復雜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十分註意在戲劇沖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雷電頌》的獨白就是這樣壹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壹景”。“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壹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啟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沖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於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沈的現實指向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鬥爭意誌,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誇張、象征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壹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壹切汙穢、毀滅壹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沈雄悲壯。
[編輯本段]分層次
全文分兩層
第壹層: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贊與向往。(從“風!妳咆哮吧!”到“把這包含著壹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 )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象來憤怒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從“把妳這東皇太壹燒毀了吧!”到篇末。)
課外延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象征
壹種寫作手法,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壹具體事物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風、雷、電: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長江、東海:廣大人民群眾;
無形的長劍: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階級;
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理想中的和平世界、壹方凈土。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全劇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橫斷面。在壹天時間裏,濃縮了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反對絕齊降秦、與楚國宮廷內保守勢力展開激烈鬥爭的歷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電頌》是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淩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壹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屈原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壹首政治抒情詩《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因看透了秦國吞並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常出現在初中課本上,像我是初二學的-,-
詳見/view/850827.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