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風雨後的霓虹—中唐—貶謫詩人

風雨後的霓虹—中唐—貶謫詩人

順宗永貞元年(805)的短暫政治革新,是壹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就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積極參與者和受害者。他們不幸的命運也成就了他們的文學事業,使他們在韓孟詩派和元白詩派以外,獨具壹格。

(772~842),字夢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永貞元年參與王叔文集團,推行新政,失敗後被貶朗州司馬。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奉詔回京,次年因詩觸犯當政者,再度被貶。在外***二十余年,寶歷二年(826)被召回洛陽,歷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加檢校禮部尚書。

如果說劉禹錫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那壹定是他的樂觀精神。

劉禹錫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他在繼承荀子“人定勝天”思想之上,提出了“天人交相勝”觀點,認為自然與社會各有規矩,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始終對人生充滿信心和進取精神,頗有剛毅、豪猛之氣。

變法失敗被貶十年,劉禹錫應召回京,便作了《戲贈看花諸君子》,影射朝廷新貴:

因“語涉譏刺”,劉禹錫再度被貶。十二年後,劉禹錫又被召回,他又作了《再遊玄都觀》,仍以桃花為喻,嘲諷政壇上那些匆匆過客:

壹次次的政治打擊,卻激起了他更加強烈的憤慨和反抗,這就是詩人氣概!

劉禹錫的詩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將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具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如:

劉禹錫的詠史懷古之作最為人稱道,他常常超越歷史與現實的時間距離,借懷古以傷今,在古今交融中展開對漫漫人生的體悟:

該詩以西晉滅吳實現統壹為題材,歌頌“四海為家”的政治局面,明顯對當時的藩鎮割據局面進行批判。全詩充溢著悲而不衰,慮而彌堅的氣概。

劉禹錫長期被貶於南方,所以還有壹些受民歌啟發而作的詩篇,如《竹枝詞》:

(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東永濟)人。

柳宗元自幼聰穎,少時經歷河北諸鎮的叛亂,故較早就以“古之大有為者”為榜樣。貞元九年(793)與劉禹錫同榜進士,永貞元年(805)任禮部員外郎,變法失敗後被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應召回京,不到壹月又外放柳州刺史。在任期間,以美政為當地所頌。元和十四年十壹月卒於柳州。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學思想上他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肯定“天人相分”。在政治上提出“生人之意”為動力的歷史發展觀,認為歷史不取決於聖人而取決於民意。

柳宗元的詩主要作於被貶之後,風格獨特。他常在平淡的描繪中寄托個人胸襟,詩境俊俏蕭散而意味深長。

柳宗元詩歌簡淡中蘊幽深,有時通過心境的表裏反差展現出來,看似淡泊,卻常有不平常的意蘊。

除了欲求淡泊又無法平靜的心理,很多時候,柳宗元都是用平淡的山水畫面,凸顯作者起伏不平的心情,也能形成簡淡幽深的風格。

他在被貶永州、柳州期間,寫下了很多寄情山水的遊記散文和山水詩篇:

自然景物在詩人主觀情緒作用下,交雜著峻寒、荒寂的情調,映襯著他憂傷失落的內心。

《江雪》以千山和萬徑極言空間之大,又以絕鳥影、滅人蹤,只有壹葉扁舟釣叟,展現了作者極致的孤獨心境。

(772~811),字和叔,與劉禹錫、柳宗元交好。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元和三年(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貶道州刺史,後改衡州,甚有賢名。其部分詩篇頗具豪氣:

(787~849),字文饒,牛李黨爭時,他為李黨黨魁,屢次被貶。

其詩基本不涉及政治,而是多寫個人生活情感:

其優秀作品多作於被貶之後:

貞元至元和時期,貶謫詩人群體數量龐大,其中不乏文采卓絕之人,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早年都有強烈的拯時濟世願望和批判精神,後卻屢遭貶謫。他們因中唐時期的短暫太平而進入政壇,又因為執政者的不能用賢而屢經坎坷,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中唐時期的短暫霓虹,卻成就了文學史上永恒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