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無意爭奪的詩句

形容無意爭奪的詩句

1. 關於不爭奪的詩句

2. 關於爭奪的詩句

關於不爭奪的詩句 1.關於不爭的詩句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註釋]

1. 《竹石》是壹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不松口壹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說]

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人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解說]

平生為人喜歡細細琢磨苦苦尋覓好的詩句,詩句的語言達不到驚人的地步,我就決不罷休。

人已越來越老,寫詩全都是隨隨便便敷衍而成,對著春天的花鳥,沒有了過去的深深憂愁。

江邊新裝了壹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壹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壇高手相伴,肯定會在這時壹起做詩暢談,壹起浮槎漫遊。

2.形容不爭不罷休的詩句

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註釋]1. 《竹石》是壹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紮得結實,像咬著不松口壹樣。3. 磨:折磨。

堅勁:堅定強勁。4. 爾:那。

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解說]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

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

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人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解說]平生為人喜歡細細琢磨苦苦尋覓好的詩句,詩句的語言達不到驚人的地步,我就決不罷休。人已越來越老,寫詩全都是隨隨便便敷衍而成,對著春天的花鳥,沒有了過去的深深憂愁。

江邊新裝了壹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壹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希望有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壇高手相伴,肯定會在這時壹起做詩暢談,壹起浮槎漫遊。

3.找點關於“不和他人爭輸贏”的詩句

讓他三尺又何妨

----賦詩息爭端

據《宋稗類鈔》記載,尚書楊玢告老還鄉。他家的老屋被鄰居侵占,家族的壹些後輩要去告狀,送來狀詞讓楊玢過目。楊玢在後邊題詩壹首: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

後輩見詩,就不敢再提這件事了。

清人《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明代禮部尚書楊翥,住宅也被別人侵占壹兩尺,家裏人來告訴他。楊寫詩壹首:

余地無多莫較量,壹條分作兩家墻。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不妨。

占地的鄰居知道了,不禁又慚愧又佩服,主動退還所占土地。

明人《國朝典故》載: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楊復,家裏養兩頭豬,每天叫童子到後湖采萍藻來餵豬。這壹天,童子又到後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為采萍而吵架,結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訴。楊復聽了,作詩壹首:

太平門外後湖邊,不是君家祖上田。

壹點浮萍容不得,如何肚裏好撐船。

法司聽了,親自到楊家道歉。

安徽桐城有壹個小巷,長不過百米,寬不過六尺,名曰六尺巷。這裏是清高官張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銘上這樣記載:“清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壹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與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

壹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書,遂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是因為人們敬佩張英的胸襟氣度。它讓後人懂得了謙讓是美德。

4.關於梅花不爭名利的詩句

蔔算子·詠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陸遊

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鬥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雕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壹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賞析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淒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半闋著力渲染梅的落寞淒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遊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斷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功能,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於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

關於爭奪的詩句 1.與爭奪有關的古詩詞

(此類詩句甚多,僅舉幾例)《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塞下曲·其壹》唐王昌齡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出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寫出幾首關於風爭的詩句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風箏》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 陸遊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壹伍騎夫弄笛兒。--明 徐謂《風鳶圖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妳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 孔尚任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清 鄭板橋《懷濰縣》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

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清 吳友如的題畫詩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遊絲壹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 曹雪芹的《紅樓夢》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清陳長生《春是信筆》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清 駱綺蘭《春閨》

春節快樂!

3.詩名裏帶爭字的詩詞有哪些

《陳季常自岐亭見訪郡中及舊州諸豪爭欲邀致之》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孟公好飲寧論鬥,醉後關門防客走。

不妨閑過左阿君,百謫終為賢太守。

老居閭裏自浮沈,笑問伯松何苦心。

忽然載酒従陋巷,為愛揚雄作酒箴。

長安富兒求壹過,千金壽君君笑唾。

汝家安得客孟公,従來只識陳驚座。

《浣花戲題爭標者》

年代: 宋 作者: 範成大

淩波壹劇便捐生,得失何曾較重輕。

蝸角虛名人尚愛,錦標安得笑渠爭。

《事爭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旱極望雨意,病危思藥心。

人人當此際,不待勸而深。

《爭棋》

年代: 宋 作者: 方嶽

江南底處無楊柳,海內何人解詩酒。

春蓑雨濕蕙煙寒,閑卻鷗沙釣竿竹。

塞雲漠漠方笞兵,油幢安用白面生。

東山屐齒蘚花綠,鶴唳風聲到棋局。

《爭族侄入幕》

年代: 宋 作者: 葉茵

沖寒謁子陵,好挹釣臺清。

若遇多梅處,須寬半日程。

少年先器識,實地作功名,

太守賢明甚,當如事父兄。

《寒雀爭松圖》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頭如蒜顆眼如椒,雄逐雌飛向葦蕭。

莫趁螳螂失巢穴,有人拈彈不相鐃。

4.找點關於“不和他人爭輸贏”的詩句

讓他三尺又何妨

----賦詩息爭端

據《宋稗類鈔》記載,尚書楊玢告老還鄉。他家的老屋被鄰居侵占,家族的壹些後輩要去告狀,送來狀詞讓楊玢過目。楊玢在後邊題詩壹首: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

後輩見詩,就不敢再提這件事了。

清人《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明代禮部尚書楊翥,住宅也被別人侵占壹兩尺,家裏人來告訴他。楊寫詩壹首:

余地無多莫較量,壹條分作兩家墻。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不妨。

占地的鄰居知道了,不禁又慚愧又佩服,主動退還所占土地。

明人《國朝典故》載: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楊復,家裏養兩頭豬,每天叫童子到後湖采萍藻來餵豬。這壹天,童子又到後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為采萍而吵架,結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訴。楊復聽了,作詩壹首:

太平門外後湖邊,不是君家祖上田。

壹點浮萍容不得,如何肚裏好撐船。

法司聽了,親自到楊家道歉。

安徽桐城有壹個小巷,長不過百米,寬不過六尺,名曰六尺巷。這裏是清高官張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銘上這樣記載:“清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壹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與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

壹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書,遂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是因為人們敬佩張英的胸襟氣度。它讓後人懂得了謙讓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