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祭祖不孝的詩句

關於祭祖不孝的詩句

1.描述不孝的詩句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清代:黃景仁《別老母》

白話文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元代:王冕《墨萱圖·其壹》

白話文釋義: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擡頭看著壹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3,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清代 王中書 《勸孝歌》

白話文釋義:慈烏尚且還反過來餵食母親,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餵養父母。人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親人,還不如沒有心的草和樹木。

4,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唐代:白居易《慈烏夜啼》

白話文釋義: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壹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慈烏的啼哭聲仿佛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麽只有慈烏妳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妳承受不住吧!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哀嘆這類的人,他們的心真是禽獸不如啊!

5,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清代王中書 《勸孝歌》

白話文釋義:“孝道”是各行各業修身立 行所推崇的,各種典籍之中都有所記載,數不勝數。壹個人的富貴與貧窮,都可以在“孝道”這裏追溯到好與壞的根源。壹個人如果不能盡到“孝道”,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怎麽能把人和畜牲區別開來。

2.不孝父母的詩句

別老母

朝代:清代

作者:黃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蓼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谷,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3.關於不孝順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1.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

出處《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2.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譯文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麽掛念,今天妳們應有體驗!

出處《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4.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譯文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繼人是最大的不孝。

出處《孟子離婁上》

5.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譯文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

出處《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6.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譯文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7.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譯文老燕啊,切莫悲嘆,妳們應當回想從前:

出處《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8.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出處《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9.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譯文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出處《蓼莪》——先秦·佚名

10.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

譯文不要用不孝的罪,來枉費吃掉人間的無骨。

出處《勸孝歌》——清朝·王中書

4.描述“不孝”的詩句有哪些

1.《頌古二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道川

將杖探其水,方知水淺深。

路遙知馬力,歲久辨人心。

子不孝,父不慈。

恭而無禮,親而有疏。

2.《訓世孝弟詩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子孝親兮弟敬哥,休傷和氣忿爭多。

偏生嫉妒偏艱窘,暗積私房暗折磨。

不孝自然生忤逆,無仁實是出妖魔。

但聞孝弟傳千古,子孝親兮弟敬哥。

3.《五月五日蜀州放解牓第壹人楊監具慶下孤生愴》

年代: 宋 作者: 陸遊

甲午五月之庚寅,淵魚躍起三江津,震雷霪雨夜達晨,我知決定非凡鱗。

人生富貴不逮親,萬鐘五鼎空酸辛。

少年得祿羞常珍,調節滋味躬爨薪。

徹食奉盥授帨巾,此樂豈復論賤貧。

嗟我不孝負鬼神,俯仰二紀悲如新。

仕宦空飽息與嬪,左右供養無復辰。

子行射策對楓宸,彩衣楚楚映華紳。

泝江亟歸娛老人,切勿著意長安春!

4.《江纂墓碑》

年代: 宋 作者: 孫起卿

家有占冢碑,近自田家獲。

藏之五六年,未甚見省錄。

古苔侵文理,封結殆莫識。

偶然嗟其窮,壹壹為磨剔。

始若漫無文,細尋適可讀。

文雲晉江纂,長夜垂茲刻。

貞石殊不用,塊然但埏埴。

合葬無別銘,背面書反覆。

壹字不涉華,本枝記明白。

二父遂兼書,於逌乃宗嫡。

考諸晉史篇,真是小出入。

字畫亦險勁,然不類鐫斲。

漢魏尚豐碑,茲獨何褊迫。

豈時丁喪亂,不暇如品式。

於時義熙季,處次實庚戌。

五胡剖中原,典午竄南極。

茍簡理宜爾,寧詒不孝責。

審訂既照然,疑去喜自適。

歷年七百余,瞥爾駒過隙。

名節茍不傳,埃化先瓦石。

寘茲當眼前,用代銘幾席。

5.《寄楊溥子》

年代: 宋 作者: 趙蕃

昔聞許劭月旦評,人生倚以分重輕。

當時初非徇虛名,往往夷考其學行。

今人誰復持此柄,鄉評亦復無公論。

故當信目不信耳,毀譽不用從人問。

我行溧陽得楊子,何止國士天下士。

大科異等非謾狂,筆頭真有三萬字。

十篇瑯瑯金玉音,壹唱三嘆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過,阮籍詠懷何念深。

匡章通國稱不孝,夫子與遊仍禮貌。

雖然前聖亦有雲,善與不善分惡好。

孝心不能等待。

應該說不少為人之子,面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等到自己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壹天,可以從容盡孝了。可他們忘了,忘了時間會無情地流逝,忘了人生是有壹定的長度的,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壹擊的脆弱。當父母走了,帶著對兒女深深的掛念,當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那時兒女就永遠無以言孝,孝成了壹紙空談! 有壹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它的內涵,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失去了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卻是永遠無法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的幸福,是壹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壹旦斷裂,永無連接。 因此,作為兒女,得抓緊分分秒秒對父母盡孝。

參考資料

詩詞名句網:

5.祭祖毋詩句

頌祖母

茅屋簡陋星點綴,酣睡暖懷化秋涼;

初陽未醒祖母醒,美夢飄香飯更香;

噓寒問暖百呵護,祖孫情誼觸上蒼;

操勞壹生歲月老,愛芽茁壯滿庭芳.

思祖母

祖母因病入院裏,子孫滿堂無人料;

只因生計難顧家,無奈奔赴至他郊;

若思祖母養家苦,淚眼橫流雨蕭蕭;

縱使萬通電話語,難及當面陪她聊.

悼祖母

新春佳節本應樂,夜半霜寒送親人;

天人永隔星漢墜,冰淚穿腸繞斷魂;

披麻戴孝晨風泣,黃土哀鳴無歸程;

但願天堂福澤盛,錦衣玉食享天倫.

憶祖母

清明時節花滿綻,柔風細雨畫中行;

爆竹轟鳴雲霄徹,香火縈繞喚思情;

千裏之外青冢駐,萬山連綿阻歸心;

不孝兒孫終忙碌,有心無力祭先人.

憶祖母

穹廬煙漫迷人眼,

笑語獨念碎碎事.

忽聞門外漸童語,

急起欲問孫歸否?

聽不見許多惆悵,

並不聞世俗煩憂.

坐看新柴燒舊柴,

余暉散盡入夢遊.

風雨夜憶祖母

故床故夢故人憶,

風銜夜雨夢刮寒。

何人何苦苦叩窗?

夢斷腸更醒斷腸。

憶昨昔日霧眼昏,

萬囑慈愛笑紋深.

今夜風雨今夜淚,

舊人顫喚燈魂中.

流光欲挽復何難,泉路迢遙各壹端。

故址行匆星寥落,長街立久影盤桓。

沈憂知負春暉暖,銜恨應憐客枕寒。

每憶慈容清夜裏,余年遺我惘然看。

平生未試著文難,往事如煙滯筆端。

眼底芳塵真靜寞,梁間乳燕尚依桓。

誠書願力持齋戒,默念心經守宿寒。

焚燼前緣悲不止,仙壇燭火慟相看。

6.帶孝字的關於孝順的詩句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壹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壹》。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誌·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麽,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妳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麽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妳對父母孝順,妳的子女對妳也孝順;妳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妳。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妳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妳,妳就必須首先孝順妳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壹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壹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裏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出自(春秋)《論語·裏仁第四。

7.諷刺不孝子的詩句有哪些 諷刺那些不孝子的句子

1、“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別老母》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

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墨萱圖·其壹》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釋義: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

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

擡頭看著壹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3、“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勸孝歌》節選

清末:徐熙

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

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

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

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

兒行千裏路,親心千裏逐。

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釋義:辛苦勤勞的工作,孩子已經十五六歲。

孩子聰明擔心他勞累,孩子愚鈍擔心他將來。

有好的行為要表揚他,有過失要批評教育他。

兒子長大外出沒有回來,靠在門前不分晝夜的等待。

兒子外出千裏之遠,心中的思念也跟隨千裏。

孝順是應該的,不孝順連禽獸都不如。

4、《勸孝歌》節選

作者:徐熙孝

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慈鳥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孝竹體寒暑,慈枝顧本末。

釋義:壹個人如果不能盡到“孝道”,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怎麽能把人和畜牲區別開來。

慈烏尚且還反過來餵食母親,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餵養父母。人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親人,還不如沒有心的草和樹木。

5、“有田若不勤耕稼,菽水猶虧豈是人。”

《安溪勸農詩·勸孝養》

宋代:陳宓

父母辛勤養汝身,直須五鼎奉雙親。

有田若不勤耕稼,菽水猶虧豈是人。

釋義:父母辛勤勞動來養育妳,應該盡全力侍奉父母。

有田地卻不勤勞耕作,那愧對於做為壹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