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在唐代得以繁榮,很大程度依賴於繁榮的社會經濟和穩定的政治環境,同時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也助長了封建文人的詩歌風氣,基於建功立業的理想,唐朝詩人批判地繼承了我國詩歌傳統,不斷推陳出新,構成唐詩繁榮的內在因由.
關鍵詞淺析唐詩 興盛原因
唐詩作為壹種文學樣式,其繁榮景象也可以說是壹種文化的發展必然,也導致了文學體裁的變革,這種變革首先是語言的變革.唐朝的“詩體”文學隨著當時社會的性質、經濟體制、政治及帝王集權統治的發生變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期,這也就表明了壹種文學體裁為其自身生存要不斷尋找適應自身發展興盛的土壤.唐朝正是這種“詩體”文學生長的沃土,因而原來的詩“言誌”與“緣情”兩種不同的觀點在唐代找到了它們的契合點,今天我們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維模式及語言習慣給唐詩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唐朝是中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無論古體律絕,還是五言七言都達全盛之境,派別的分立、思潮的演變,呈現出萬花撩亂的景象.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把“詩”歸結於唐,可以看出唐朝在詩歌歷史上的地位與壟斷之勢,“詩體”文學在唐朝達到了壹個空前絕後的頂峰.
首先,唐朝寬松的政治環境對詩歌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常說事物要發展往往取決當時社會環境及其性質,而當時的唐朝歷代雄主所實行的儒、釋、道並存,廣開言路,以經詩賦取士等壹系列政策、措施,為唐詩興盛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當代,君主集權、政治勢力都給文學發展以重要影響.從歷朝歷代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文學在大多數時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裏,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來幹祿得寵.尤其是漢代的賦,建安時代的詩,梁陳時代的宮體文學,我們都可看出政治與文學交互的直接影響.我們再回頭來說說唐朝的詩,在唐代幾個得力的皇帝,哪壹個不愛好文藝音樂,不提倡風雅.太宗皇帝先後開設了“文學館”“弘文館”,招延學士,編纂文書,唱和吟詠.而高宗武後,更喜好樂章,常自造新詞,編為樂府.到中宗時代,君臣賦詩宴樂,更是時有所聞.再看玄宗,此種行詩作樂風氣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詩人樂師.其他帝後亦多愛好文學,並以此來提獎後進.更因為唐代以詩取士,於是詩歌壹門,造成文人想要得官進爵,走詩體歌賦之路才是最好捷徑.
作為統治王朝,唐朝壹代代雄主傲視群倫,胸襟寬廣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統,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開明.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對“外來文化”,壹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兩代也難望其項背.而唐朝更奉行的國策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對待外族講求壹視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現壹片天朝大國的風尚.嚴羽的《滄浪詩話》曰:“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這就說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視詩才.高祖武德四年開科取士,第壹場既考詩賦,考五言排律,每詩要求 12 句,前面提到太宗開“文學館”“弘文館”以征文人.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唐代的統治者之好詩詞歌賦,猶甚往朝.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錄入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並序》列位卷首.而後的高宗、則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對此十分重視.不僅如此,王室成員中的後宮佳麗,公主王孫,能言詩的也不在少數,他們所起的引領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在唐朝,歷代君主極重詩才,少有廣興文字獄而聳人聽聞的,這就讓詩人感受到了詩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詩人大眾化、平民化,詩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賀知章歸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連犯了死罪的詩人照樣為他們編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寬容,是歷代少有的.唐代詠史詩、諷喻詩,直露且鋒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貶的蘇東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誅族慘案,唐代的詩人是很幸運的.在唐朝詩體文學裏,無論自然山水、戰場邊塞、農村商賈、宮妃貴妾,就連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現狀、歷史故事、貧富懸殊情形、婦女問題以及人生哲理、離別愛情,無不加以描寫.這樣就擴大了詩的界限,加強了詩的生命,擡高了詩的地位,有效地豐富了詩的內容.這種實體上的進步,是唐朝以前所沒有的.唐代的詩人,有名的作家,都不是君主貴族的特殊階級,大半是出自民間,他們都有豐富的民眾生活,與現實社會的體驗.從君主貴族掌握的詩壇,轉移到民間詩人的手裏,實在是使唐詩發達光輝起來的壹個重要原因.而在過往朝代裏,除了少數的民歌以外,幾乎全是掌握在君主與貴族的手裏,而那些所謂的君主貴族都是養尊處優,缺少人情世故的體驗,不了解人生的實在狀況,尤其缺少下層痛苦民眾的情感與意識,很難引發大眾的***鳴.
其次,唐朝迅猛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不是唐詩興盛的絕對因素
在歷史上,唐代可謂是天朝大國時代,大唐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壹個頂峰.也正因為有如此繁榮的經濟,發展唐朝藝術這壹類的東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試想,如果人民吃不飽肚子,腦袋還隨時面臨搬家的危險,恐怕也不是大發詩性的好時機.而唐代國富民強,前有太宗貞觀,後有玄宗開元.杜詩雲:“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唐朝的詩賦也算是真正找到了能讓其茁壯發展的肥沃土壤.但是從細處想想,唐朝發達的經濟對唐詩的興盛繁榮並沒有起到絕對的作用,我認為經濟作用於文學,其作用是間接的,是以政治為中介的.因此,我以為唐朝繁榮的經濟至多是唐詩歌賦的某種風格的轉變,經濟影響著詩人的心態,使得唐詩有著壯大之美,寬容之美,樂觀之美.另外,經濟與文藝發展的不平衡,古往今來例子很多,在社會穩定的唐初,很長壹段時間裏,唐詩的確有所成就,但微然,相反的是,唐朝後期不是那麽穩定的時代,唐詩卻進壹步地繁榮至致了.
第三點是文化的變遷、詩歌本身的歷史進化也是唐詩興盛不可或卻的條件之壹
唐朝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壹是唐朝上至宮廷秘聞,下至生活百景無壹不可入詩,內容也比前朝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多種詩體***生.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文化背景,才給唐詩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發揮天地.二是唐代詩人不僅限於王侯將相,清代編撰的《全唐詩》,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將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和尚尼姑,孌童妓女,漁民樵夫,神棍藝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壹個思想十分自由開放的社會,給唐代文學的空前發達繁榮提供了機會,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唐詩的蓬勃發展是絕對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趨勢的表現.
詩歌的歷史進化還得從周初說起.周初萌芽產生了四言詩,而四言詩的興盛卻在西周與東周之際,衰敗在秦漢.東漢造就了五言古詩,卻在魏晉南北朝繁榮興盛起來.然七言古詩以及律絕的新體詩,在六朝時代才開始形成,到了唐朝時代,隨著經濟、政治、科興制度等環境的轉變,詩作者們正好在這時候大顯身手,完成了詩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而在當時,辭賦壹體久已僵化,新的文體尚未產生,這給文人的創作帶來更大的創作空間,全部集中精力於詩歌,因此,造成唐朝詩歌的光華燦爛成就.當然相對貧乏的歷史積累給唐朝詩歌的君臨天下作了壹個良好的鋪墊,唐詩之前雖有詩經楚歌,陳宮梁體,但並無任何需要仰視的高峰.能白紙為畫,隨心所欲,自然揮灑自如在唐朝更是毫無顧忌.
總之,唐詩的興盛確有其原因,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哪壹方面來說,唐朝都具備了詩文歌賦興盛的條件,給詩歌創作提供了壹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環境,致使詩體文學在唐朝如魚得水壹般興盛起來,從而形成了中國所特有“詩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