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淵明詩改寫作文600字

陶淵明詩改寫作文600字

1. 飲酒 陶淵明改編成散文600字

為妳奉上,請妳參考: 陶潛,也許妳這壹生的名聲也便是妳壹生的銘記,壹生的宿命:妳埋沒於世間滾滾風塵中,潛進那自樂的心靈家園裏。

俗世尋不見妳的神采,九泉卻掩不盡妳的魂風。千百年後,妳浮現於我面前,妳,陶淵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卻似無意地攜走了我心間的壹瓣菊香。

初識妳是在妳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後的小居。妳的家在壹片與世無爭的靜謐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雞犬相聞間。

我嘆妳如何尋得這壹方凈土,山也清麗,水也清麗;人皆安詳,心皆安詳。妳欣然地右手執卷,左手牽壺,來往於這片山水田園間,微醉的身形挪移著,映在那些池竹稻麥上。

壺中的可是那忘憂醒神的酒,讓妳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無人懂的丹青妙卷,讓妳不求甚解地會意去了其中的快樂?人世間沒有妳陶淵明,可妳到底身處天地間,身處那壹片桃花源。 妳憶起歸家的情景,歡喜與釋然寫在臉上,荒蕪的山徑,還依稀留著些與妳壹般不願依附世俗的松菊。

仆童相迎,他們身後,還有妳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門邊。當然,還有使人敞懷的好酒在杯中靜候。

妳堅定地說:“隱,我沒有選錯。” 是啊,多少人試圖作出這樣的選擇,走出的又有幾個,出而不復入的又有幾個?哪怕是淡泊明誌的諸葛孔明也堅守不住那壹畝三分凈土。

卻唯有妳,為那壹壺壹卷與世俗決裂,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著實為自己創造了壹個無限恢宏的新世界。隱,使妳守住心而不動。

世間紛擾,誘惑卻也不可避免。妳當年無心而出山時,定不曾多想鳥倦飛而知還之日。

可這日子來得到底是快,也使妳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時至今日,我依然仰視著妳釋懷的神話,堅信著包容萬物而無染的心胸的存在。

還有妳的文章,消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之味的氣息,壹起塑起了我心中那個壺卷於手、坦然於胸、土灰掩面卻神采非常的妳― 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2. 寫陶淵明的作文600以上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誌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誌,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壹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汙,便選擇了壹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壹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誌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誌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余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壹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壹個生活在壹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其實這是對陶詩的壹種曲解。 陶淵明作為壹代詩宗,他在生前和死後壹段時間內,曾不為人所重視,後來又長期為人所歪曲和誤解。現在是到了應該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給以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和欣賞的時候了。

3. 誰能幫我寫壹篇關於陶淵明的作文,600字

古人不遠——陶淵明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上的 許多偉人、名人影響著壹代代中國人的 成長.他們的文章、品格,激勵著我 們,使我們在他們的引領下走向成功的 道路.

陶淵明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偉人,他是個 隱士.閑暇之時,常著文章自娛.他的 文章如同他壹樣顯現著幹凈透明的心 境.因此,我很崇敬他.

陶淵明壹生平平淡淡,我們學習他的文 章時,會從中讀出隱逸之美和他純潔高 尚的品格.在他簡陋貧窮的屋子裏也能 樂觀面對生活,自得其樂.很難想象, 他在簞瓢簍空的境遇下的生活.即使這 樣,他也沒有憂愁,沒有悲傷,反而還 透出幾分樂的味道.也許這正是陶淵明 能使我們大家都敬仰的原因吧! 東晉,壹個遙遠且陌生的年代,這時代 走出了中國文化屈指可數的幾個大人 物,陶淵明則是最著名的.《桃花源 記》、《歸園田居》等都是陶淵明寫的 佳文,聞名於世.都是寄托了他對世俗 的厭煩,對金錢權利的藐視和對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因為這樣,他才毫 不猶豫地辭官隱居,做了個平凡之人. 後來的中國文人仕途失意時首先想到的 便是陶淵明,恐怕更多程度上還是他的 文章吧!陶淵明的詩描寫的都是些最往 常不過的事物了,所以他的詩才寫得那 麽自然,他寫詩以此來放松自己,尋找 樂趣. 林語堂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 上最和諧、最懂生活的人物時,壹定沒 有壹個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 官,沒有權力和金錢,除壹些詩集,也 不曾留給我們什麽文學遺產,可他至今 依然是人們心中的名人.在那些較渺小 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 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簡樸的,風格 也是簡樸的,這種簡樸的特質是令人敬 畏的. 可以這樣說,整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 這樣的隱士,僅此壹人.陶淵明以生命 的火焰照著他的人生路途,用純凈的人 格化作壹篇篇水晶般美麗的詩章,給後 人留下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給後世 的文人們留下終身有益的啟示.

4. 飲酒 陶淵明改編成散文600字

為妳奉上,請妳參考:

陶潛,也許妳這壹生的名聲也便是妳壹生的銘記,壹生的宿命:妳埋沒於世間滾滾風塵中,潛進那自樂的心靈家園裏。俗世尋不見妳的神采,九泉卻掩不盡妳的魂風。千百年後,妳浮現於我面前,妳,陶淵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卻似無意地攜走了我心間的壹瓣菊香。 初識妳是在妳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後的小居。妳的家在壹片與世無爭的靜謐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雞犬相聞間。我嘆妳如何尋得這壹方凈土,山也清麗,水也清麗;人皆安詳,心皆安詳。妳欣然地右手執卷,左手牽壺,來往於這片山水田園間,微醉的身形挪移著,映在那些池竹稻麥上。壺中的可是那忘憂醒神的酒,讓妳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無人懂的丹青妙卷,讓妳不求甚解地會意去了其中的快樂?人世間沒有妳陶淵明,可妳到底身處天地間,身處那壹片桃花源。

妳憶起歸家的情景,歡喜與釋然寫在臉上,荒蕪的山徑,還依稀留著些與妳壹般不願依附世俗的松菊。仆童相迎,他們身後,還有妳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門邊。當然,還有使人敞懷的好酒在杯中靜候。妳堅定地說:“隱,我沒有選錯。” 是啊,多少人試圖作出這樣的選擇,走出的又有幾個,出而不復入的又有幾個?哪怕是淡泊明誌的諸葛孔明也堅守不住那壹畝三分凈土。卻唯有妳,為那壹壺壹卷與世俗決裂,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著實為自己創造了壹個無限恢宏的新世界。隱,使妳守住心而不動。世間紛擾,誘惑卻也不可避免。妳當年無心而出山時,定不曾多想鳥倦飛而知還之日。可這日子來得到底是快,也使妳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時至今日,我依然仰視著妳釋懷的神話,堅信著包容萬物而無染的心胸的存在。還有妳的文章,消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之味的氣息,壹起塑起了我心中那個壺卷於手、坦然於胸、土灰掩面卻神采非常的妳― 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5. 我眼中的陶淵明詩詞化用600字作文

陶淵 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讓我了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壹位清高,不與世俗的詩人;讓我讀懂了他,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麽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是那麽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麽的難過。

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史上的第壹位人,他寫的每壹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只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壹批又壹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壹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壹同陪他承擔;至於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6. 我眼中的陶淵明詩詞化用600字作文

陶淵 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

》讓我了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壹位清高,不與世俗

的詩人;

讓我讀懂了他

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麽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

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

是那麽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麽的難過。

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

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

史上的第壹位

人,他寫的每壹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

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只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壹批又壹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壹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壹同陪他承擔;至於

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7. 作文《我心中的陶淵明》600字

陶淵 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了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壹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麽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壹生是那麽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麽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壹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陶淵明,他的壹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只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壹批又壹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壹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壹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壹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8. 幫我把陶淵明這首詩改寫的散文吧~

陶淵明詩集 *** 有飲酒詩60余首,《陶淵明集序》中,蕭統第壹次提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涵,“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解釋了陶淵明飲酒詩的深意。

古人雲:杯中之物堪以樂,壹飲魂銷萬古愁。綜觀陶淵明飲酒詩,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樸的個中樂趣。

其壹,載酒去塵網——“素位之樂”。 陶淵明壹生追求“真”、“樸”、“淳”、“自然”,主張回歸率性而為的“自然之鄉”,憎惡曲意逢迎的官場生活。

早年雖有過鴻鵠之誌,但都在黑暗渾濁的社會大氛圍中磨平了棱角。出於生計考慮雖多次為官,但詩人並不快樂,並慨嘆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中”。

可見,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晉 元興二年癸卯(四O三),詩人因母親去世,居憂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壹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四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樂,其不以貧賤而慕於外,不以富貴而動於中,豈矯情哉?”今歲“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消陰中夏,南風拂裳,閑遊“六藝”,“弱子”咿呀學語,嬉戲壹旁,高興之余載酒揮觴,盡享人倫之樂,自是趣味橫生。

此時陶淵明深切感受到脫離“心為形役”的暢快,便欣然寫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其二,有酒且為樂——“樂天之學”。

陶淵明歸田之後的詩《和劉柴桑》中有“谷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四句,吳瞻泰《陶詩匯註》卷二評曰:“此詩是靖節樂天之學。”

躬耕田野,東風已“淒薄”,薄酒壹杯可以解除疲勞,雖說濁酒不如佳釀,但用以調節情趣卻是有勝過無的,既有之則安之,正是詩人“樂天知命”人生觀的體現。 又如《遊斜川》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所求”,正如詩人所說“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無須太顧慮百年之後的景況, “有酒且為樂”,便是人生快事。再如《雜詩》其四中的“壹觴雖獨進,杯盡須自傾”,《飲酒》其九中的“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等均是詩人知命而樂天的精神體現。

其三,鬥酒聚比鄰——“惜時達樂”。 陶淵明並沒有象當時的壹些“隱士”壹樣,嘯聚山林,遠離人煙,而是“結廬在人境”,在“與人聚”的自然生存狀態中揮灑性情,亦是別有壹番樂趣。

《歸園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化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幾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生者可***樂也。

故耕種而還,濯足才罷,即以鬥酒只雞,招客為長夜飲也。”詩人開荒南野,免不了稼穡扶犁,與農民壹樣辛勤耕耘。

勞作之後與鄰居相聚飲酒,酒酣之時,慨嘆光陰易逝,歡樂太短,於是眾人通宵歡飲,把酒達旦。正如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壹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

又如《雜詩》其壹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中所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惜時達樂”的人生態度。〖您正瀏覽的文章由YouTheme範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 其四,銜觴圖***飲——“好德樂道”。 陶淵明不同於老子 “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認為人的性靈相知在於溝通,在於心與心的交換,而不是將真情藏於冷峻,壹味地去追求超脫塵世,這是典型的田園君子的“好德樂道”思想。

《答龐參軍》中有“我有旨酒,與汝樂之”、“送爾於路,銜觴無欣”、“豈忘宴賓”的句子,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壹評曰:“(此篇)高雅脫俗,喻意深闊,交情篤摯,妙能寫出。”這壹首詩中的酒反映了詩人的心理漸進過程,將詩人“好德樂道”的思想盡情展現出來。

其壹、二分別寫“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則寫“同好”之人既來,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樂。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壹日不見,如何不思”的真摯情感;其四則是分別之酒。

世上知音本來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裏的話還沒有說盡,就要分別,“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聞消息;其五則為擔憂之酒,魏晉社會動蕩,“王事靡寧”,龐參軍奉劉義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蔔,壹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詩充滿了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讀之感人,味之淚下。

9. 陶淵明的作品寫成作文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

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朱熹說:“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

(《朱子語類》)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東坡題跋》上卷《評韓柳詩》)元好問說他的詩:“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三十首》)陶詩除了這種基本風格外,還有壹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的詩歌。

朱熹也曾談到他豪放的壹面:“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壹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朱子語類》)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

其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誌、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壹。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

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蘇軾認為“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貌似“枯淡”,而中實膏美(《東坡題跋·評韓柳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

退之豪放奇險過之,而溫麗精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嘗曰: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秦觀亦雲“陶潛之詩長於沖淡”(《韓愈論》:“昔蘇武、李陵之詩長於高妙,曹植、劉公幹之詩長於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於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於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於藻麗。”

)楊時《龜山先生語錄》:“陶淵明所不可及者,沖淡深粹,出於自然。”曾纮曰:“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

(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韻語陽秋》:“陶潛、謝朓詩,皆平淡有思致,非後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吳澄《送袁用和赴彭澤教諭詩序》:“其為詩也沖淡,華而不炫,如絅裏之錦,讀者莫知其藏絢麗之美也。”

(《吳文正集》卷二十壹)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淵明托旨沖淡,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淡。”

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阮、陶二公,抗跡塵寰,神致沖淡,妙寄筆墨之外。” 陶淵明詩文風格多端,題材豐富,但只有田園詩才能前逾古賢、後難繼武,因此,談論陶淵明作品,就應該立足於田園詩,其它題材的作品,如詠史、讀書、行旅、贈答等,雖能豐富陶詩的內涵,卻並不能代表陶詩的卓越品質。

陶淵明田園詩感情流露舒緩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風味,乃剝落繁華所致,發源於真,歸乎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為之所能及。之所以會形成此種風貌,應當和他深切膺服老莊美學思想有密切的關聯。

老子從其道論出發,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推崇“淡乎其無味” (《老子》第三十五章)的美學境界,所以會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認為浮華絢麗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亂,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

所以老子提倡“樸”:“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老子》第二十八章)莊子承續老子的哲學思考,也崇尚自然質樸的審美趣味。比如寫道:“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莊子·刻意》) 莊子推崇自然樸素之美,反對壹切人為的束縛、刻意的雕琢、虛偽的華飾。未經雕飾的原木是樸,沒有染色的白帛為素。

樸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狀態。莊子以樸素為美,正是取它的這種含義、“樸素”即未經雕琢飾染的自然之美。

《天運》說:“夫鵲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天鵝自來白,不是因為日日洗澡,烏鴉天生黑,也不是天天日曬的結果,兩者都是出於本然,這就是樸,這才是美。因此莊子反對“飾羽而畫”(《列禦寇》),在天然美麗的羽毛上再塗以華彩,只會破壞樸素的美。

“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刻意》)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猶如沒有染色的白帛。

其實“樸”的觀念在《老子》《莊子》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文藝觀等諸多方面,在此單純從美學觀上加以考察。“樸”的美學要求就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