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西寧·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西寧·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西寧·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是青海省省會。西寧壹帶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從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這裏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商周時,被稱為“羌戎”。“羌”指從事畜牧的羌人,“戎”指從事農業的羌人。羌人後來成為漢族先民的壹部分。1923年首次發現於青海湟中縣卡約村而得名的卡約文化,就是古羌人的文化遺存。據測定,卡約文化距今約三千年左右,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卡約文化分布在東起甘、青交界處的黃河、湟水兩岸,西至青海湖周圍,北達祁連山麓,南至阿尼瑪卿山以北的廣大地區,以湟水中遊的西寧盆地文化遺址最為密集,顯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帶。當時羌人大體上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畜牧業占有很大比重,兼事狩獵和采集的生活。從陪葬物的性別差異來看,男女之間已出現明確的社會分工。卡約文化廣泛使用石器,但已進入青銅時代,遺址中出土不少青銅器。

西寧是壹座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漢武帝時即在此設“西平亭”,至北宋崇寧三年(1104),改為“西寧州”,西寧之名從此始。西寧之名大概即取西方安寧之意。這裏自古為兵家爭戰之地,扼守西寧,可右控青海,左引甘涼,內屏中原,外限羌戎。西寧不僅戰略地位重要,還是古代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著名的“絲路南線”和“唐蕃古道”都經過這裏。

西寧地處內陸,海拔高,盛夏涼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勝地。西寧還是多民族聚居區,在這裏可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和古跡。

絲路南線青海道

絲綢之路有南北兩路。從遠古時起就存在著通西域的青海南道,當河西走廊暢通時,青海道作為輔道存在;當河西走廊阻塞時,青海便為東西往來的主要通路。

約在四世紀左右,河西走廊先後出現了前涼、後涼、北涼、西涼等地方割據政權,互相爭戰,各霸壹方。頻繁的戰爭使青海暫時成了絲綢之路的主道。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著名高僧法顯取道西寧前往印度求法。這是有據可查的首次取道青海前往西域的史實。在魏晉南北朝和北宋時期,青海道是東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絲路青海道的主幹線即從今天的臨夏至民和、西寧達青海湖的河湟古道,由青海湖經柴達木至新疆婼羌的羌中道。路線起自甘肅臨夏(河州),由民和縣古鄯進入青海,過樂都古城,經湟峽達西寧,西達多吧,轉北至峽門,進入青海湖北岸。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畔,有壹座吐谷渾王城遺址,是昔日絲綢道上的中繼站,商隊在此稍事停留,再西行入柴達木盆地,越盆地進入新疆。絲路青海道大部分路線的走向與現甘青公路、青新公路基本壹致。

通天河唐僧遇險

《西遊記》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就是取道青海,繞道玉樹赴西域的。玉樹東有壹條通天河,意思是通到天上的河,有“通天河相傳為天河下遊”之說。通天河兩岸山勢險峻,河谷迂回,水流湍急,是“海藏通衢”的壹大天塹。過去,通天河上只有壹個小渡口,有壹首歌謠唱道:“通天河水浪滔滔,要想過河等冰橋”。夏天靠牛皮筏子過河,水大浪急十分危險,常常船毀人亡。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邊時,觀音蓮花池裏的金魚怪正占據河底白老黿的水黿府第為害作亂,禍害百姓。金魚怪用計凍河,等唐僧師徒在冰上過河時,突然冰破捉住唐僧。孫悟空請來觀音收走金魚怪,救出唐僧。老黿感激孫悟空幫他收回水黿府第,將他們馱過河去,不到壹日,便過了八百裏通天河。臨了老黿托唐僧問佛祖,它何時脫本殼,可得壹個人身。唐僧壹行取經回來,在河邊又遇到白老黿。老黿馱著他們將近東岸,問起托問佛祖何時可得脫本殼之事,唐僧意念全在取經,忘了幫老黿問佛祖。老黿壹氣之下將身壹晃,把師徒四人連馬帶經,壹起跌落水中。上岸後,唐僧將濕水的經文曬在附近壹塊大石板上,後人把這塊石板叫“曬經臺”。不料石上沾住“佛本行經”幾卷,經尾沾破了。故至今“本行經”不全,曬經臺上留下經文字樣。

聯姻通好開古道

中原與西藏的通道,在唐以前可能就存在,但唐代才見於史籍。青海是過往西藏的必由之道,唐與吐蕃的交通大道即橫跨青海而抵拉薩。

在李唐王朝興起的同時,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從第三十二世贊普棄宗弄贊(即松贊幹布)開始,日益強盛。雄才大略的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敬仰中原文化,十分羨慕毗鄰的吐谷渾與唐聯姻,也派使者到長安請求通婚。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來到長安。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為妻。文成公主入蕃,開創了唐蕃關系的新篇章,開拓了唐蕃大道。在此後的兩百年中,唐蕃關系的主流壹直是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有據可查的使者往來就達壹百九十壹次之多。唐蕃古道成為唐蕃友好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唐蕃大道大致從長安出發,經今天水、蘭州轉入青海,經民和、樂都、西平(鄯城)、臨蕃城(今鎮海堡)至湟源,順羌水(藥水)至庫山、赤嶺(日月山),經尉遲川(倒淌河)、苦拔海、王孝傑米柵、莫離驛、公主佛堂(恰不恰)、大非川、那錄驛(鄂拉山)、暖泉、烈謨海(喀拉海)等地,再由黃河北岸西上,至紮陵、鄂陵二湖,渡黃河,經玉樹,再往西南行,經今藏北黑河,赴拉薩。唐蕃大道青海道長約1000余公裏,與今天的青康公路大體壹致;氣候高寒,人煙稀少,旅途異常艱辛。

壹路弦歌今猶聞

七世紀前期,吐蕃首領松贊幹布統壹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後,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使臣到長安請求通婚。貞觀十四年(640),松贊幹布派宰相祿東贊布帶著黃金5000兩和珍寶數百件再次求婚,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松贊幹布親自在東界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迎接。文成公主入藏壹路留下許多遺跡和傳說。其中以青海玉樹結古鎮以南白納溝內的文成公主廟最為有名。文成公主進藏途經玉樹,受到當地藏族頭領和群眾的隆重歡迎。公主為報答和感謝當地藏族人民,在這裏住了壹段時間,言傳身教,幫助當地人民學會了耕種、紡織。在白納溝對面的山坡上還有據說是當年公主教人們開荒種地的田埂。相傳文成公主在紮陵湖與松贊幹布會面後,壹路翻過巴顏喀拉山,越過通天河,來到玉樹境內的白納溝。自小信佛的公主,以為壹行人馬平安通過天然屏障巴顏喀拉山和亙古天塹通天河是佛祖相助的結果,為了表達對佛的謝意,公主親率工匠在白納溝的巖壁上刻下數十尊佛像和許多佛塔。文成公主走後,遠近的僧侶和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白納溝膜拜,不少人還仿效公主,在山崖上鑿刻佛像和經文。久而久之,白納溝的巖壁和石頭上差不多都被刻上佛像和經文。據說有壹年,幾位拉薩高僧路過,想在此壘石搭鍋,跑遍了整個山溝,發現每塊石頭上面都刻有佛像和經文,最後只好作罷。他們回藏後大肆宣揚,致使許多西藏人不遠千裏前來朝拜。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遠嫁藏王棄隸縮贊贊普,路過白納溝,參拜了文成公主遺留下來的九尊佛像。當時佛像露天,為使文成公主的功德免遭風雨毀蝕,她派人在石雕佛像上修建了“文成公主廟”加以保護。這是全國唯壹的文成公主廟,祭祀的卻並非文成公主。廟宇坐北朝南,是壹座獨立的藏式平頂建築。寺院規模不大。廟堂內的巖壁上,浮雕有由兩只雪獅馱著的九尊巨幅佛像,中間的主佛高7.3米,兩側八尊侍者佛高約4米。整組浮雕,依山就勢,人物造型質樸敦厚,神態文靜大方,形神兼備,顯示出高超的雕刻技巧。喇嘛教徒和遠近遊客,經常來此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