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戰爭的詩句及翻譯(戰爭的詩句有解釋)

關於戰爭的詩句及翻譯(戰爭的詩句有解釋)

1.戰爭的詩句 有解釋

關於戰爭的詩句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3、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5、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6、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七律·長征》

7、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這是奴隸!”

田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8、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壹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己亥歲》

1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11、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陳陶《隴西行》

12、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群黃金臺上意,但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雁門太守行》

1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漁家傲》

14、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木蘭詩》

15、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陳毅《梅嶺三章》

16、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曹劌論戰》

17、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詩經-君子於役》

18、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2.要關於戰爭的詩句和解釋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 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 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 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 寒聲壹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也是唐朝邊塞詩中的典範作品。 詩中的前四句,概寫了唐朝開元時期東北部不斷受敵騷擾以及張守珪立功受賞的情況。

它對於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來說,並無重要意義,但它給全詩開辟了壹種比較恢宏和開闊的氣勢,而這正是其時的邊塞詩所***有的特色。“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在開放向上的盛唐時期,男兒的赴身邊塞,建功立業的豪邁風采。

從“從金伐鼓下榆關”到‘力盡關山未解圍’十二句,具體描寫了戰鬥的整個過程。這裏有逶迤不斷的行軍陣容,有蕭條淒涼的邊塞景色,還有對敵人的猛烈進攻和戰士的血灑疆場的細致描摹等等。

語氣逼真,描寫及其生動。富於形象感。

特別詩人借“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壹句,運用及其鮮明的對比,感情激烈地譴責了邊塞將帥的腐朽生活。 “鐵衣遠戍辛勤久”四句,描寫了征人們因長期戍守邊防不能回家而產生的苦悶絕望的心情。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詩人把征人與少婦的相互思念,運用類似蒙太奇的手法連接在壹起,在形象上給人以強烈的悲劇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從“邊庭飄飖那可度”到全詩結束,在對邊塞生活的描寫中寄托了詩人的深切感受。

在這裏,詩人既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又表現了他對李廣這樣的安邊將帥的崇拜和渴望;並譴責將帥不體恤兵士,驕奢淫逸的惡劣行為。詩人的感情基調很凝重,在褒貶中 體現了思索的痛苦。

高適的邊塞詩思想內容深刻、風格悲壯,是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優秀代表。 岑參與高適都有過軍旅生活的經歷,都以七言古詩見長,他們的詩都有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奮鬥精神的***性。

與高適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繪了邊塞奇麗多姿的生活。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是岑參邊塞詩的基調。

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尤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象,同時字裏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壹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唐代的邊塞詩像壹部慷慨激昂的交響曲。從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長篇;從內容上看,有的抒發慷慨之情,有的鋪敘異域之景,有的歌頌將士英勇,有的譴責戰爭殘酷;從風格上看,有的詩風淡遠,有的詩風豪放,真可謂是百花齊放。

聆聽完這篇篇不朽的詩文,讓人觸摸到了那顆顆不滅的靈魂,記憶雖是淩亂,但那昔日的蒼涼,過眼的繁華,總是蕩氣回腸,感慨萬千。

3.五句關於戰爭的詩句要解釋與出處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燕歌行》。通過對比寫軍中苦樂不均,邊將不得其人的現狀。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宋·辛棄疾《破陣子》。戰馬都像的盧馬壹樣跑得飛快,射箭的弓弦像炸雷壹樣響。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唐·杜甫《石壕吏》。其中壹個兒子稍信來了,其中壹個兒子剛剛在戰鬥中陣亡。

積屍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別》。積累起來的屍體把草木都染腥了,流的血把山川和平原都染紅了。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北朝民歌《木蘭詩》。昨天晚上看見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規模地征兵作戰。

4.五句關於戰爭的詩句要解釋與出處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唐·高適《燕歌行》。通過對比寫軍中苦樂不均,邊將不得其人的現狀。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宋·辛棄疾《破陣子》。

戰馬都像的盧馬壹樣跑得飛快,射箭的弓弦像炸雷壹樣響。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唐·杜甫《石壕吏》。其中壹個兒子稍信來了,其中壹個兒子剛剛在戰鬥中陣亡。

積屍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別》。

積累起來的屍體把草木都染腥了,流的血把山川和平原都染紅了。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北朝民歌《木蘭詩》。昨天晚上看見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規模地征兵作戰。

5.描寫戰爭的詩詞 要意思 和表達主旨

涼州曲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②。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詞註釋 ①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

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縣。 ②夜光杯:西域獻給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間有光。

全詩意謂:舉起夜光杯,葡萄美酒多滋味;正當暢飲時,馬上的琵琶把人催,將士說:即使醉臥沙場上,請君切莫笑癡狂;古往今來征戰地,竟有幾人回故鄉?詩詞賞析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壹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

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壹句用 “欲飲”兩字,進壹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

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

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

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

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壹次歡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麽壹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壹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

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壹切都表現出壹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壹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馬上奏起了琵琶,雖然軍令如山,但這種情況下,大家視死如歸,催者自催,飲者自飲。

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立刻”/“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

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壹個“悲”字。

後來更有用低沈、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壹種誇張的說法。

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

為什麽“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妳斟我酌,壹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

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麽,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麽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壹致的。

這是壹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壹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壹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千百年來,這首詩壹直為人們所傳誦。作者簡介 王翰,唐代邊塞詩人,生卒年不詳。

字子羽,唐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其詩以邊塞詩見長,著名詩 王翰人。

尤以《涼州詞》最為著名。王翰這樣壹個有才氣的詩人,其集不傳。

其詩載於《全唐詩》,僅有13首。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

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

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日與才士豪俠飲樂遊畋,坐貶道州司馬,卒。

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雲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妙不可言。

代表作有《涼州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涼州詞二首》(壹)最負盛名。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透露出來的那種豪邁和悲涼真是有回腸蕩氣,洗心滌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猶聞其音。

《古蛾眉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瑰麗奇崛的想象和珠璣滿盆的秀詞不禁令人聯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

6.描寫戰爭的古詩及解釋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題解:這是壹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

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壹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

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壹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

這裏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

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出塞:樂府《橫吹曲辭。

7.與戰爭有關的古詩,有解釋

王昌齡: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作者介紹王昌齡(698-756),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

數任小官,屢遭貶謫,後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發生,被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以寫邊塞詩著名,但他的有些抒情詩也同樣繪炙人口。他的詩氣勢雄渾,語言凝煉,音律鏗鏘,現存壹百八十多首,其中絕句占了壹半,七言約句寫得尤其出色。

說明王昌齡有《從軍行》七首,描述戌邊將士的戰鬥生活現選二首。第壹首寫邊將士的堅強意誌和豪邁氣概。

後首通過壹場具體的戰鬥,寫將士們的機智勇敢和勝利後的歡悅。解釋①從軍行--描寫軍他生活的樂府古題。

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雪山--指祁連山,在今甘肅省。

這句說:青海上空連綿不斷的雲把雪山都遮暗了。③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

④金甲--鐵甲。這句說;在沙漠地帶久經征戰,連鐵甲都磨穿了。

⑤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故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這借指當時侵擾西北地敵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壹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壹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分析作品這首是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寫的,那時他被安史叛軍所俘虜,困居長安。

當時長安淪入安史之手,雖然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見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鳥,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書不通,使他十分想念遠方的家鄉,所以詩中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作者感嘆時事和深恨離別,當時杜甫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寓情於景,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卻使作者感嘆起時事和深恨離別,因此他把這種感情賦予眼前的景物,說花朵因傷時而流淚,鳥兒因恨別而驚惶不安。

因為國破家亡,離亂傷痛,年紀老邁,杜甫頭上的白發也越來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國都殘破,家書不通,眼望面前壹片荒涼的景物,使杜甫傷痛不已,不禁搔首躊躇。

在搔首之際,竟發覺頭發稀疏,幾乎連簪也插不下了,這便是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句中充分地表現出杜甫在國家動亂中的憂慮。此外,我們在看這首詩時,更能知道當時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對國都殘破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掛念,所以這首詩能反映當時的民心,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

8.有關抗日戰爭的古詩詞(要有翻譯)

人民必勝六十華年正義史, 千秋炳彪鑄鼎銘。

大江滾滾東流去, 日月昭昭耀古今。前事不忘後事鑒, ***將此生追歷程。

空懷良願衣帶水, 難解魔性戰火侵。八載深仇萬千骨, 百年恥辱風雨身。

中華民族齊奮起, 義勇軍歌戰旗擎。男女老幼同上陣, 保家衛國五億心。

延安寶塔光四射, 抗日陣線眾誌城。長江兩岸***敵愾, 大河上下振威名。

山高林密好戰處, 青紗蘆葦皆為兵。黑水白嶺冰雪赤 ,黃土平原鐵骨錚。

壯士頭顱英雄血, 天搖地動鬼神驚。燎原烈焰毀寇膽, 勝利最終屬人民。

半余世紀彈指過, 地復天翻迎新征。甚恨又有頑冥者, 篡改史實參幽靈。

更憤屢跳犬吠徒, 汙我姐妹國格淩。當年度劫人猶在, 輕易怎笑恩仇泯。

煌煌天理不可侮, 自欺欺人步難行。多行不義必遭棄, 且聽壹片譴責聲。

還寄人民情萬代, 莫叫烏雲蔽清明。泱泱中華誠大度, 堂堂國策四海傾。

十億赤子愛國誌, 化作力量圖振興。神州大業慶有日, 海峽壹統勢必成。

可笑宵小伎倆末, 螳臂檔車徒逞能。正義之劍震寰宇, 真理之音撼雷霆。

今逢六秩勝利日, 世界同歌祈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