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出自: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沈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想要看到千裏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
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譯文: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譯文: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4、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譯文: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5、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譯文: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