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古詩詞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二)鴻雁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懷親的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壹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三)蒓羹鱸膾
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以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如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蒓鱸之思。”曾任國民黨中央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報社長馬星野《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香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 (四) 雙鯉
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且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 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五) 搗衣
(六) 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空易觸
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壹。
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就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二、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 (壹) 梧桐
梧桐——遇秋先隕——悲秋之情——孤獨失意者
中國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結,四季之中,秋天萬物雕零,最易觸發人們的悲涼情緒,而梧桐樹是典型的落葉喬木,秋天到來。往往就是梧桐樹葉先行雕落。於是,以梧桐寫悲秋,便成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等寫盡淒涼悲傷之情。 (二) 芭蕉
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李商隱《代贈》詩雲:“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徐再思《水仙子》“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歌聲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杜牧《雨》“壹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琵琶。” (三) 丁香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結。 如唐牛嶠《感恩多》“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五代李煜《攤破完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李商隱《代贈二首》“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詩中的丁香不是花瓣盛開的丁香,而是緘結不開的花蕾,喻女子自己。面對黃昏時清冷的春風,她哀愁無限,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四) 楊花(柳絮)——飄忽不定——離別愁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
楊花,暮春時節,漫天飛舞,飄飄灑灑,給人壹種飄忽不定、漂泊不歸的感覺,最容易勾起離別者的愁緒。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在暮春無數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單獨挑選了“楊花落”和“子規啼”這兩樣來點明時令,起飄零之感,流離之恨,躍然紙上。 (五) 落花
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落花”“流水”壹去無返,常引起詩人對時光流逝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的感慨。把水與時間的流逝結合起來,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作者大多從暮春時節殘紅飄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青春難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六) 流水
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意綿綿——懷古思念,愛情情長 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劉禹錫《竹枝詞》“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春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七) 猿猴
猿——叫聲淒切——悲涼淒清——憂愁憂思 古詩詞中常常借助猿猴表達壹種悲傷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飛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壹年。” (八) 杜鵑鳥
杜鵑——(杜宇子規)——叫聲淒切——悲涼淒清——憂愁憂思
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樸,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
唐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九) 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別愁緒。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壹種鳥。 (十) 寒蟬
秋後的寒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念家園之情。劉永《雨霖鈴》開篇“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十壹)斜陽(夕陽、落日)
也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沈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晏殊《踏莎行》“壹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壹) 梅花
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