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蘇軾的《定風波》的主要特征是什麽?是什麽體裁的?

蘇軾的《定風波》的主要特征是什麽?是什麽體裁的?

蘇軾的《定風波》是詞。

全詞是緊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壹主旨展開描寫、抒情的。

1、寫景,景中寓情。全詞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詞人巧妙的置於“風雨”這壹環境之中來展開的。風是什麽樣的風?“料峭春風”,“微冷”的春風。雨是什麽樣的雨?春風輕拂,略帶涼意的沙沙小雨,是“煙雨”。也正是這種微風、細雨,才決定了雖無雨具,也不覺狼狽。其實,從生活實際的角度來看,初春的風雨應該說還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風雨中沒有雨具行走。而詞人在這裏所要表達的只是壹種體驗,壹種感覺。這裏有個比較,詞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為何“余獨不覺”呢?東坡正是在感受這風雨,借這風雨來沖刷心中的塊壘。這裏似乎在表達,政治上的大風大雨都挺過來了,這自然界中的小風小雨又算得了什麽,更何況還有“山頭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說此時東坡的心態已與剛貶謫時大不相同了,少了壹份迷惘、哀嘆,多了壹份緩和、寧靜。

2、狀物,物有所寄。在風雨、斜照所營造的環境之下,詞人巧筆點染“竹杖芒鞋”和“壹蓑煙雨”兩句,頗有意味。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農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現在詞人身上,客觀上也說明了詞人早已混跡平民之中,穿著行為與百姓無二;主觀上也向我們傳遞了這樣壹個信息——我本願作壹介百姓,我更愛這竹杖芒鞋,它們比皂靴寶馬更輕便、更好。僅壹個“輕”字,便刻畫出東坡那滿身、滿心的輕松來。關於“壹蓑煙雨”,歷來有多種理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似乎更應該看成是壹種寫意手法,詞人化實為虛,既能讓讀者感到披蓑戴笠、煙雨蒙蒙,又讓讀者去體會那種漁樵江渚之上的逍遙愜意。這樣理解也許到更確切。

3、抒情,沖淡平和。壹切景語皆情語。所寫之景,所狀之物,均為所發之情服務。同時詞人又是通過虛詞和動詞的巧用來完成的。“莫聽”兩字劈頭而來,便將那些風風雨雨全部拋在壹邊。“何妨”“徐行”二詞似在勸別人,實際是在勸自己:這樣的小風小雨又算得了什麽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讓人好好地享受壹下。真是不壹樣的襟懷,不壹樣的感受啊!不是經歷大風大雨,焉能如此?“誰怕?”以反問句出之,幹脆利落,擲地有聲。什麽樣地苦都吃過了,還怕什麽?“微冷”壹詞則準確地傳達出詞人此時地感受——這些風雨是輕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賞。最後,全篇的情感都歸結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壹句上。這壹句是眾口流傳的佳句,詞人巧用雙關,以“晴”諧音“情”,巧妙地將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結合起來,了無痕跡。而“無”字在壹句之內地重復使用,不僅音韻鏗鏘,更是將詞人那種無牽無掛,無欲無求,沖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來。虛詞和動詞的巧妙結合使用,有效地傳達出詞人內心地平靜與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