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要想壹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麽?”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壹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壹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壹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壹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壹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註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壹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壹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沈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註意了詩的題目,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中就透露了兩個方面的信息:壹是從題材上可以判斷,這是壹首懷古詩;二是懷古的地點,在京口北固亭。順著這個思路下去,結合詩歌的背景,我們就能迅速地讀懂這首詩了。
又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題目中包含了時令、地點、人物等因素,結合詩句中的“冷”、“獨”、“空”等字眼,我們就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師諸弟時流露出的孤獨、寂寞、淒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