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主張是由唐代詩人王之渙提出且付出實踐的。
壹、格律詩的介紹: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壹種。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壹定規格,音韻有壹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壹定的規則。
二、代表詩人:
格律詩的主張和實踐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甫。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壹,他的詩歌以社會現實為基礎,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被後人尊為“詩史”。
杜甫的詩歌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格律詩方面,他不僅繼承了前代詩歌的格律技巧,而且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形成了獨特的格律風格。
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以及平仄介紹:
壹、結構特點:
1、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於八句叫長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
3、壹韻到底,必需押平聲韻。(a,押平聲韻,近體詩不能押仄聲韻。b,偶句必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奇句不韻。c,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格,不入韻為變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入韻為變格。)
4、中間兩兩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中,指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壹般情況下,頸聯要求工對,頷聯可以為寬對,當然古代詩人也存在頸聯寬對的情況。
如:杜甫《登樓》、李商隱《二月二日》、蘇軾《壽星院寒碧軒》、黃庭堅《題星落寺》、杜牧《閏州二首》之壹等作品。首聯和尾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不要四聯全對仗。還有壹種變體是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須按律詩平仄格律)。
6、也稱近體詩。
二、平仄介紹:
平仄就是聲調。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現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聲和去聲。
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了,分散到現代的四聲中去了,但在壹些地方方言中還存在入聲,所以寫格律詩用舊韻時壹定要考慮入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