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居安思危的議論文

關於居安思危的議論文

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居安思危的議論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古人有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直至今日,這句話仍為壹句至理名言為世人傳承。而又有誰能真正做到。憑借壹己之長,便高枕無憂,安於享樂,而卻毫無憂患之心,無疑自取滅亡。

古有神童仲永,寫字作詩信手拈來,壹時人們爭相求之,而其父卻毫無憂患之心,以仲永之詩作換取銀兩,而“不使學”,其年長,才氣漸減,“不能稱前之所聞”,及其成人,“泯然眾人矣”。可見,上天賜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聰慧,而他和他的父親卻沒有任何憂患意識,最終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

反之,壹代至聖孔仲尼,生來為常人,無任何優勢,並且要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而他卻勤奮刻苦,博覽羣書,周遊列國以求教,以“學無止境”勉勵自我。他深知上天沒有賜予他任何多於常人的優勢,於是常常自勉,每日三省其身,“學而時習之”,學思並存之理長存於心。那壹根根燃盡的蠟燭,那壹個個漫漫長夜,那壹頁頁翻過的書柬,造就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壹人:孔子。

然而,憂患之心不僅是對個人的告誡,更是治國之道。

清朝無疑是缺乏憂患意識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幹”盛世,使之過於自滿,自以為天朝上國,以為維持有先天優勢,便可將“蠻夷”之國踩在腳底。但夢總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壹聲震響震碎了清 *** 的美夢。軟弱無能將遼闊疆土拱手相讓,閉關鎖國將大好河山毀於壹旦。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青年,如不存憂患意識於心,又如何能長存,只怕又會步入清朝的後塵。

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便深諳又換知道,雖然他在詩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為宋詞豪放派代表,他卻沒有就此止步,書法繪畫方面鉆研,廢寢忘食,不舍晝夜,將竹畫得栩栩如生,至於“胸有成竹”的地步。

王羲之亦是

即使書法已經爐火純青,但他仍不斷練習,將家中的壹譚清水燃為墨色,最終達到“入木三分”之境地,他不懈的追求與勤奮練習使它成為千古書法大家,僅留下千古絕唱“蘭亭序”,引無數 *** 瞻仰求之,後人晚輩望塵莫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面對卻顯示,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唯恐出現差錯;而面對優勢,我們往往自以為是,忘乎所以,最終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

人生之路漫漫,吾輩應常存憂患之心,進而上下求索。

我上課時總會看到教室右側的那塊天藍色的廣告牌上的數字在不斷地減少。我心想,哎呀,中考迫在眉睫了。

地理生物的雙A有多重要,我身邊的人總是跟我強調。美珍老師開玩笑說:“壹般大家都喜歡錢,在這幾天裏,把‘雙A’當作二十萬。如果‘雙A’了,就賺20萬了。”雖是玩笑話,我們班的同學還是很受鼓舞的。只有我不以為然,認為這兩科要“A”,輕輕松松。

但是,挫折來了。

第壹次月考,我的生物勉強壓線,我認為要開始死磕生物。然而生物上來了,地理的考試又考了壹個“84分”,這使我又緊張起來。大家常說做人要有危機意識,過分的自信總會讓結果事與願違。在離中考還有三十天的時候,我開始改變了。我再也不怕地理老師拿著那根極粗的棍子走進教室巡邏。我也明白,這是復習階段,單靠棍子的壓迫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自助”。不要以為自己壹定能考好,努力才是保證。

正如2016年NBA的勇士隊,常規賽打破了歷史“勝場”記錄,在總決賽也取得了三比壹的領先。他們以為總冠軍到手了,就放松了警惕。後來呢?他們目送著詹姆斯的騎士隊完成了連勝三場的大逆轉,給克利夫蘭帶來了五十二年來的第壹個總冠軍。地理生物固然不難,但不等於可以輕視,否則就如勇士隊“即將到手的總冠軍”。在復習這兩科時,我總覺得自己的知識層面在增加,在考試中考到自己讀過的知識點,何嘗不是壹種享受呢?

不僅是我,其他的同學也意識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看,鄭宇豪正拿著考卷,細心的給旁邊的同學答疑解惑;學霸鐘文婷,不為現在的成績而滿足,正抱著提綱努力鉆研著;蔡騰翔也很投入,地理生物的輔導從來不缺席壹次。在他們的帶動下,教室後面的陳宇哲和陳浩也開始發奮努力,誰能想到他們曾在被勸退的邊緣呢?“誌在雙A,必得雙A”的目標在我們身後的黑板上方熠熠發光。大家都明白,不能過分的自信,誰也不確定自己能否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正是因為如此,我才看見了有史以來最認真、最努力的七班,相信這樣下去,在最後的大考中,我們將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左丘明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地理生物的復習,正如未知的人生路,不可能永遠平穩。唯壹的辦法,就是居安思危,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有信心拿下“雙A”。

時代的發展潮起潮落,國際風雲變幻莫測——曾經攝影界的無冕之王尼康,只因智能手機的出現而退出中國;曾經受人們壹致好評的康師傅統壹方便面,只因那迅速崛起的外賣平臺如今也風光不再。房玄齡曾咨嗟嘆曰:“思危所以求安,慮退所以能進。”所以,任何人都應該站在時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安逸是羈石,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安逸是毒藥,會麻痹我們進取的內心。君不見,昔日顯赫壹時的大清帝國,因安於現狀,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最後在戰爭的壹聲炮響中轟然瓦解。袁燮雲:“居安思危,可無備禦。”這樣豐富的哲理,不僅對國家、對企業具有警示和指導意義,對於個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永遠成為生活的強者。

北島曾問:“當壹個小人物沖向大時代,有多少傷害埋伏左右?”今天的人們,已然被時代傷得太深。當李世石與人類棋手鬥智鬥勇時,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有壹天竟會輸給人工智能阿爾法狗;當手機已成為人們的日常,可曾有人記得柯達退出中國市場時的黯然神傷。由此觀之,時代打敗妳,可能並不是妳違背了歷史潮流,而只是因為妳只是在時代潮流之中不能立於潮頭。每壹個“弄濤兒”只能向濤頭而立,方能“手把紅旗旗不溼”。

生於此世,很多人驚呼於人工智能“搶飯碗”,卻無遠見提高自身素質;悲嘆於科技發展擠壓人的生存空間,卻沒有看到生產力發展帶來社會質的飛躍。其實,真正的強者不是抱怨事物的客觀環境,而是在危機還未降臨時,就深深憂慮。所以,“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張瑞敏率領海爾走向世界;“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告誡,使比爾·蓋茨率領微軟席卷全球;“我們要麽是在危機中,要麽走向危機”的警惕,使馬雲讓阿裏巴巴不斷崛起。

在經濟發展迅猛、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往往會過度沈浸於自我的優越感之中,而忽視了來自周圍的危機和挑戰。要知道,妳未來的對手可能是“智能手機”“外賣”等妳意想不到的“敵人”。而作為壹個人,壹個社會,甚至壹個民族,壹個國家,摒棄盲目的優越感,樹立必要的危機意識,我們才能在發展路上越探越深,越行越遠。

拓寬眼界,創新不敗,思危則昌,求安則亡,請始終秉承著“生於憂慮,死於安樂”的理念,在順境中看時代,在危機中求生存,如此,妳的人生將更加穩定和開闊,更加豐富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