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飛流直下三千尺
2、三杯兩盞淡酒
3、轉軸撥弦三兩聲
4、采三秀兮於山間
詩句原文:
《望廬山瀑布》
年代:?唐?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壹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壹眼形象,瀑布象是壹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妳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2.詩句摘自原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註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麽。
③這次第:這壹連串的情況。
賞析: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壹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
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壹氣貫註,著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
壹字壹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3.詩句摘自原文: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
賞析: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沈痛感受,都壹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4.詩句摘自原文:
《九歌 山鬼》
年代:?先秦?作者:?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1]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4]。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淡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狖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賞析:
讀這首詩先得註意兩點:壹是“山鬼”究竟是女神還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辭家多據《國語》、《左傳》所說,定山鬼為“木石之怪”、“魑魅魍魎”,而視之為男性山怪。但元明時期的畫家,卻依詩中的描摹,頗有繪作“窈窕”動人的女神的。清人顧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為“巫山神女”之說,又經遊國恩、郭沫若的闡發,“山鬼”當為“女鬼”或“女神”的意見,遂被廣泛接受。本文的品賞即以此說為據,想來與詩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為接近〖註壹〗。蘇雪林提出《九歌》表現“人神戀愛”之說以後,大多數研究家均以“山鬼”與“公子”的失戀解說此詩,筆者卻以為不妥。按先秦及漢代的祭祀禮俗,巫者降神必須先將自己裝扮得與神靈相貌、服飾相似,神靈才肯“附身”受祭〖註二〗。但由於山歸屬於“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遙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臨祭祀現場的。本詩即按照這壹特點,以裝扮成山鬼模樣的女巫,入山接迎神靈而不遇的情狀,來表現世人虔誠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戀之情。詩中的“君”、“公子”、“靈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壹人稱,則指入山迎神的女巫。說明了這兩點,讀者對這首輕靈纏綿的詩作,也許可品味到壹種不同於“人神戀愛”說的文化內涵和情韻了。
參考資料
詩詞名句網:/chaxun/shiju/%E4%B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