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長相思是誰寫的?

長相思是誰寫的?

長相思

《長相思·山壹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創作的壹首詞。下面整理了這首詞的翻譯和賞析,供參考。

《長相思·山壹程》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翻譯:

跋山涉水走過壹程又壹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上闋寫面、寫外,鋪陳壯觀;下闋寫點、寫內,曲描心情。選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風雪、燈火聲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語句,輕巧排列,對應整齊。信手拈來,不顯雕琢。全篇融細膩情感於雄壯景色之中,盡顯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帳燈,風,雪等大的物像,來寄托細膩的情感思緒。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誌。沒有壹般邊塞詩的大氣、沈痛、悲涼、雄壯,而是風格婉約,筆調纏綿,少了抑揚頓挫的沈雄,多了小女兒的纏綿情態。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長相思

納蘭性德

翻譯: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麽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賞析:

上片“山壹程,水壹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壹程又壹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壹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裏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壹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這裏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於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本應春風得意,卻恰好也是因為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導致納蘭並不能夠安穩享受那種男兒征戰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戀故土。嚴迪昌《清詞史》:“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壹暖壹寒,兩相對照,寫盡了自己厭於扈從的情懷。”“夜深千帳燈”既是上片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間的自然轉換,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經過日間長途跋涉,到了夜晚人們在曠野上搭起帳篷準備就寢;然而夜深了,“千帳”內卻燈光熠熠,為什麽羈旅勞頓之後深夜不寐呢?

下片開頭“風壹更,雪壹更”描寫荒寒的塞外,暴風雪徹夜不停。緊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帳燈”,深夜不寐的原因。“山壹程,水壹程”與“風壹更,雪壹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首先山長水闊,路途本就漫長而艱辛,再加上塞上惡劣的天氣,就算在陽春三月也是風雪交加,淒寒苦楚,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境遇,讓納蘭對這表面華麗招搖的生涯生出了悠長的慨嘆之意和深沈的倦旅疲憊之心。“更”是舊時夜間計時單位,壹夜分為五更。“壹更”二字反復出現,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這怎不使詞人發出淒婉的怨言:“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還是這塞上“風壹更,雪壹更”的苦寒天氣。風雪交加夜,壹家人在壹起什麽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與上片“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結句的“聒”字用得很靈脫,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從“夜深千帳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景入心的表現,滿懷心事悄悄躍然紙上。天涯羈旅最易引起***鳴的是那“山壹程,水壹程”的身泊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王國維曾評:“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

古詩詞長相思的寫作背景

《長相思》是清初詞人納蘭性德所作。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壹年)二月十五日,雲南平定,康熙帝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淒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跋山涉水走過壹程又壹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不斷,雪花不住,嘈雜的聲音打碎了思鄉的夢,想到遠隔千裏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啊。

詞的上片開篇就是驚艷之語,詞人疊用兩個“壹程”,突出長路漫漫之感。這句是化用李煜的“壹重山,兩重山”,李煜只用了山的意象,而納蘭性德再加上了水,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前行的方向,他們壹路向山海關出發。

全詞最美的是上片最後5個字,歷來備受名家推崇。“夜深千帳燈”寫的是帳篷裏將士們點起的燭燈,千頂帳篷在塞外,形成了壹幅特別的畫面。詞人的視角高遠,帳內燭光閃閃,每壹盞燭光下,都是壹顆思歸的心。王國維認為這5個字,寫出了“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詞的下片寫塞外的風雪。上片中山水壹程是空間的跨度,而下片的風壹更雪壹更,則是時間的維度。風雪聲擾了征人的夢,詞人用“聒碎”的動詞來形容,淒美異常。最後壹句也是高明之語,由眼前的風雪筆鋒壹轉,想起家鄉的寧靜,那裏沒有這樣惱人的聲響,

全詞語言質樸,意境高妙。眼前的“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而心中的“故園無此聲”是婉約動人的,兩相對比下是詞人細膩思歸的心。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 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壹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壹歲。

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誌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誌堂經解》。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長相思》的寫作背景是:康熙二十壹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淒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長相思·山壹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創作的壹首詞。當時康熙帝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淒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詞。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紮,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壹度因避諱太子保成(愛新覺羅·胤礽)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壹部儒學匯編《通誌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授壹等侍衛銜,多隨駕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納蘭性德溘然而逝,年僅三十壹歲 [14] 。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誌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1]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壹。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壹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壹。? 308篇詩文 ? 1117條名句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壹等。作為皇帝身邊的禦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遊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349首,編輯壹處,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時人雲,“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壹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彜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壹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壹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壹個研究焦點。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壹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壹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壹部儒學匯編——《通誌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禦前侍衛

納蘭性德成為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康熙愛其才,又因納蘭出身顯赫,家族與皇室沾親帶故(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極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壹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

寄情詩詞

作為當朝重臣納蘭明珠的長子,本來註定榮華富貴,繁花著錦。作為皇帝身邊的,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遊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內心深處厭惡官場的庸俗虛偽,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納蘭壹生雖懂騎射好讀書,卻並不能在壹等侍衛的禦前職位上揮灑滿腔熱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盧氏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納蘭性德24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雲,“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納蘭性德交友“皆壹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彜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壹樣,當時許多想升官發財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禦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藏書大家

納蘭性德壹生愛書藏書,從師顧貞觀、陳維菘、徐乾學,研討經學。曾耗資40萬金,編輯宋以來諸儒學經之書,刻為《通誌堂經解》1860卷(後世學者何焯編撰有《通誌堂經解目錄》)。輯有《全唐詩選》。著有《通誌堂集》、《飲水詞》、《淥水亭雜識》、《大易集儀萃言》、《刪補大學義粹言》、《詞韻正略》、《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等書。晚年篤意於經史、書法、詩文。囑友人秦松齡、朱彜尊為購求宋元諸家經解,得抄本140余種,環擁古書萬卷,建藏書樓“通誌堂”、“珊瑚閣”,以彈詞歌曲、評定書畫、鑒藏古籍為樂。藏書印有“珊瑚閣”、“繡佛齋”、“鴛鴦館”等字。

英年早逝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壹聚,壹醉壹詠三嘆,而後壹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壹)。納蘭性德葬於何處位於海澱區上莊鄉上莊村北,皂甲屯西壹處臺地上。建於清代順治三年,總面積約為340畝,墓地分為南壽地、北壽地兩個部分,***有寶頂9座,土墳兩座。

納蘭性德墓的寶頂建築宏大,底座為青石,寶頂中部為漢白玉,鐫刻有圖案,上部為三合土夯實的半圓頂。納蘭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後多次被盜。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70年冬,被徹底拆毀。

顧貞觀: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淒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淒惋而後喜悅。

顧貞觀:容若詞壹種淒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陳維嵩:飲水詞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

周之琦:納蘭容若,南唐李重光後身也。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長調多不協律,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纏綿婉約之致,能使殘唐墜緒,絕而復續,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亞乎?

況周頤: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壹洗雕蟲篆刻之譏。獨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勝起衰之任。其所為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采,進於沈著渾至何難矣。

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壹人而已!

陳廷焯:飲水詞措詞淺顯

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較東白堂詞〔佟世南撰,〕似更閑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詞亦淺顯。余所賞者,惟臨江仙〔寒柳〕第壹闋,及天仙子〔淥水亭秋夜、〕酒泉子〔謝卻荼蘼壹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薩蠻雲:“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亦淒忱,亦閑麗,頗似飛卿語,惜通篇不稱。又太常引雲:“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亦頗淒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齋詞話》

納蘭莊園

納蘭性德祖父尼雅漢從龍入關,因征戰有功,被授予騎都尉世職,在京師西北皂甲屯壹帶有圈地。皂甲屯原名皂角,以皂角樹而得名,附近曾出土金代石虎。元時期是皇家行營,史稱“皂角捺缽”。明設軍屯,稱皂角屯。皂甲屯西北角,有壹處長方形莊院,名思源莊。皂角屯故老相傳,思源莊是明珠家的晾銀場,實際是鄉下收取租銀的莊園。順治三年(1646年)尼雅漢病故,其子鄭庫襲職,撫養年僅12歲的明珠長大成人。順治八年(1651年),明珠17歲進入鑾儀衛,同年,和被賜死的英親王阿濟格的五格格成婚。順治十壹年(1655年)冬天,生下納蘭性德。思源莊壹直是明珠和家人的壹處鄉下郊園。20世紀70年代,思源莊還遺有圍墻殘跡和古井。

明珠在皂甲屯修建祖墳。思源莊成為停靈落腳的丙舍。思源莊西墻外是壹條小河,河上有橋名思源橋,靈柩入葬都要經過思源橋,才能進入墓地。思源莊既成丙舍,明珠就在墓地南面隔河重建新的莊園,當地人稱明府花園。明府花園位於上莊村北部,與納蘭家族祖墳壹河之隔。明府花園和思源莊壹樣,都是在前朝留下的建築基址上重建的。據學者徐征先生考證,思源莊和明府莊園的三合土圍墻應是元時期皂角捺缽的遺跡。明朝時,是榆河驛糧倉所在地。

明府莊園占地200余畝,東西長650余米,南北寬210余米。莊園劃分3個功能區,東部為馬圈、車庫和下人的居處,西部是花園,中部是莊院的主體,分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納蘭家族墓地,自盧氏安寢後,按例開始駐有守墓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納蘭家族墓地最後壹位安寢的揆敘夫人耿氏,向康熙帝奏陳:“更臣妾有使女十人,太監楊植伏侍日久,聽伊等從父母自去或與臣妾守墳墓。又前年曾挑家人三十二房,二十房已往皂甲屯守臣夫墳墓,其胡然、王聯奎、安畬、彭壽、三小子、長岱十二房亦與臣妾守墓。”從這篇文字可知,僅揆敘及其夫人去世後,看墳守墓之人就有將近40余戶。其前,性德、揆方、明珠死後的守墓人亦不當少數。百十戶人家住在明府花園,儼然形成壹處村落。當時人們將明府花園亦稱為“新莊”或“新立莊”。乾隆朝後期,揆敘後人成安,因事得罪權臣和珅,被抄家發配,禍患殃及京郊的明府花園。莊園內的守墓人各謀生路,有壹些沒有離開的人成為上莊村的最早住戶。

納蘭墓地

納蘭家族祖墓大規模修建於康熙十六年,也就是納蘭性德夫人盧氏去世的那壹年。盧氏墓誌銘載,盧氏病逝後,在雙林寺停靈壹年零兩個月,遲遲不曾下葬。究其原因有二:壹是墓地沒有著落,二是名分沒有落實。作為納蘭家族的正室夫人,盧氏死的太年輕,太突然,以致納蘭家族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納蘭性德只是壹個貴公子,而盧氏是壹個貴婦人,安葬的規格又是壹個大問題。清代的喪葬制度等級森嚴,作為吏部尚書的明珠不得不慎重。盧氏死後不久,明珠升任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性德被授予三等侍衛官居五品,盧氏也獲得了誥命的頭銜。故而批地、撥款、造墓壹切都順理成章。

納蘭家族祖墓位於上莊村北,今“泰豐商貿中心”西墻外。納蘭家族祖墓以明珠父親尼雅漢立祖。墓地坐東朝西,背靠皂甲屯,面向陽臺山,俗稱南壽地。壹條小河自西北向東南而來,蜿蜒繞過墓地,自墓地左邊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墳塋寶頂5座,主位是尼雅漢,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鄭庫,次昭位是納蘭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敘。除納蘭性德墓外,其余4座均有漢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圍。尼雅漢墓前不遠有供桌,再往前有漢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約180米,有神道碑兩座,分別是明珠和納蘭性德。神道碑前方約250米,有兩座碑亭,分別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誥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諭祭碑。據故老相傳,碑亭和神道碑之間尚有石人石馬等石相生數座,民國初被軍閥拉走,下落不明。20世紀70年代納蘭家族祖墓出土墓誌銘6通,分別是明珠、覺羅氏、性德、盧氏、揆敘、耿氏。未見尼雅漢和鄭庫墓誌銘,據當地人傳說,這兩座墳墓是衣冠冢,應該可信。

雍正二年揆敘碑被改前,納蘭家族祖墓已安葬了三代人,此後納蘭家族祖墓就再也無人入葬。直到1953年,納蘭性德墓的旁邊,才又新添了壹座小墳冢,據說是從雙榆樹另壹座納蘭墓地遷來。何人所遷,葬的何人,已無從查證。

納蘭家族祖墓向北300米偏西,現上莊鎮衛生院西北,是揆方、郡主墓,俗稱北壽地。北壽地坐北朝南,有寶頂4座。主位是揆方和郡主淑慎,昭位是永壽,穆位是永福,次昭位是寧秀。揆方和淑慎墓正前方200米原有神道碑,人民公社時期被民兵炸毀。80年代揆芳郡主墓出土墓誌銘3通,分別是郡主、揆方、永壽,未見永福和寧秀墓誌。

在納蘭家族墓地的正前方,過去有壹條通往東小營的南北古道,古道以西百米有壹處較大的墓地,俗稱西墳地。西墳地坐北朝南,占地數十畝,遍地蒼松翠柏,周邊圍以條石砌就的駁岸(護坡)。墓地正前方,是後河與南沙河交匯處的大片蘆葦蕩,高高的駁岸上,矗立著壹座高大的石牌坊。查閱雍正十二年(1734年)北玉河關帝廟碑記有載:“安尚仁施地三十六畝,坐落關家墳西,東至墳,西至溝,南至道,北至旗地。”這裏所說的關家墳指的正是西墳地。安尚仁是明珠府上的大管家,明珠及其3個兒子死後,家中壹切事物委托安尚仁掌管,其中也包括皂甲屯的墓地和莊園。以安尚仁名義施舍的這塊土地,實為代表明珠家捐贈的。據趙秀亭先生考證,納蘭性德前妻盧氏亡故後,性德於康熙十九年間續娶官氏。“官”“關”同音異字,女真“瓜爾佳氏”的漢譯簡稱。所謂關家墳,營葬的當是納蘭性德的繼室夫人官氏。瓜爾佳氏是滿洲大姓,官氏的曾祖費英東是清朝第壹大功臣,其父頗爾噴世襲壹等公爵,長期任領侍衛內大臣,是性德的上司,官氏從兄古爾漢,古蘇等充任侍衛,是性德的同事。官氏生於王公之家,但畢竟是納蘭性德的繼室夫人,因納蘭性德為正三品官員,按例對官氏封為“淑人”。官氏去世後,葬入納蘭家族墓地中,是必然的事情。至於為什麽沒有和性德同穴,還需要史學家考證。

納蘭遺存

上莊地區是納蘭性德家族幾代人生活、歸宿之地,納蘭家族也在上莊地區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跡。據永泰莊東嶽廟《重修東嶽行宮碑記》記載,明珠每年都要到祖墳掃墓祭祖,見附近三座古剎年久失修,淪沒於荒煙蔓草之中,就有了修復之心。但因繁忙,壹直未能如願。臨終之前,囑咐總管安尚仁,壹定要完成修廟夙願。安尚仁於十年後大興土木,用了三年時間,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將東嶽廟、龍母廟,真武廟修葺壹新,並延請僧人主持管理。修廟的同時,還將跨越榆河古道的兩座陳舊的木橋既馬坊橋和榆河橋改建成石橋。為了讓後人記住納蘭家族修廟的功德,安尚仁將東嶽廟的西轉角殿設為納蘭家族祠堂,在龍母廟和真武廟供奉明珠牌位。雍正十二年(1734年),位於北玉河村的關帝廟重修,管家安尚仁和揆敘後人寧秀代表納蘭家族,布施香火地56畝,是關帝廟捐資修復的首戶。納蘭家族300年前的善舉,為上莊地區保留下了珍貴的古建築歷史文化遺產,功不可沒。

納蘭性德紀念館位於北京海澱區最北端,隔沙陽公路與昌平區白水窪遙遙相望的壹個風景如畫的小村莊,隸屬上莊鎮管轄的皂甲屯村(亦名造甲屯)。皂甲屯東臨南沙河,西北部的陽臺山為它擋住了西伯利亞甲屯西側有壹座占地近百畝的大莊園,

納蘭性德府

雖經過近三百年的歷史巨變,可昔日的規模依稀可辨,四眼井古戲臺不改當年的古樸,被風剝雨蝕的亭臺樓閣也似在回憶著當年的盛景。它就是人稱“明相”的清康熙朝大學士納蘭明珠的私家宅院,現已成為納蘭性德紀念館,其亦為清朝和珅府邸,宋慶齡故居。

紀念館按其筆下的“郊園”設計,由主展廳、錄像廳和畫廳組成,通過大量歷史文物表現其壹生,後其墓地出土的墓誌銘、朝珠、封誥、康熙銅錢等也在此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