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壹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沈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托物言誌譯文:我知道,世上萬事萬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妳沒有必要自尋煩惱,憑妳這徑寸之身,就算能長生不老,妳也無法將汪洋大海填平。
我也不止壹次想過,決意要填平這汪洋大海,即使身沈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會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決心就不會終止。教人傷心哪!妳沒看見嗎?那西山上的鳥雀們都在各忙各的,為自己鑄造安樂的巢穴呢。
含義:顧炎武從二十七起開始編纂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這首詩是顧炎武在36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
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精衛鳥,鍥而不舍不知疲倦地從高山采集石子和樹枝銜在嘴裏丟向東海。
顧炎武把自己比喻為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精衛詩表達了他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
在歷經三十年後,巨著終於完成。顧炎武為了探索經國濟民之道,跋山涉水,調查研究,作了大量筆錄,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後已”。
2. 賞析顧炎武的《精衛》、《精衛》詩: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壹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沈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顧炎武從二十七起開始編篡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但由於家裏累遭劫難,又處在戰亂年代,在外奔波了十年,很難坐下來安心寫作。四十三歲那年,家奴陸恩、勾結葉方恒告發他“通海”。顧返回千燈殺了陸恩;後顧被遣送到松江府坐牢,差壹點被送命。在友人歸莊等人的幫助下,松江府判了顧無罪,四十四歲時出了獄。在獄中,顧炎武常吟誦精衛詩。這首詩是顧在36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精衛鳥,鍥而不舍不知疲倦地從高山采集石子和樹枝銜在嘴裏丟向東海。顧炎武把自己比喻為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精衛詩表達了他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在歷經三十年後,巨著終於完成。顧炎武為了探索經國濟民之道,跋山涉水,調查研究,作了大量筆錄,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後已”。
3. 求《精衛》 顧炎武 的賞析《精衛》 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壹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沈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註釋〕
1.精衛:古代神話中所記載的壹種鳥。相傳是炎帝的少女,由於在東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後化身為鳥,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
海。
2.顧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愛國誌士。
[評析]
顧炎武從二十七起開始編篡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這首詩是顧炎武在36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精衛鳥,鍥而不舍不知疲倦地從高山采集石子和樹枝銜在嘴裏丟向東海。顧炎武把自己比喻為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精衛詩表達了他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在歷經三十年後,巨著終於完成。顧炎武為了探索經國濟民之道,跋山涉水,調查研究,作了大量筆錄,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後已”。
[作者介紹]
顧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江蘇昆山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末,曾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又參加昆山、嘉定壹帶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後,十謁明陵,遍遊華北。所至訪問風俗,搜集史料,尤致力邊防及西北地理研究。墾荒種地,糾合同道,不忘興復。晚歲蔔居華陰,卒於曲沃。學問博洽,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吳派、皖派均有影響。
4. 顧炎武精勤 文言文翻譯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壹騾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咨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無所疑乃已.馬上無事,就據鞍默諸經註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後,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詣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翻譯
顧炎武(字亭林)先生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形容極愛看書,學習勤奮) 出門就帶壹兩匹瘦弱的馬,馬馱著書跟隨自己.有時候到了邊塞的崗亭和堡壘(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築如堡壘,邊塞崗亭),就找老兵到路邊的小酒店壹起暢飲.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如果發現與自己以往了解的情況不相符合,他就翻書詳細地訂正,壹定要毫無疑問才停止。坐在馬上空閑的時候,就跨著馬鞍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對它們的註釋文.(對經典的解釋叫"註"或"疏". )即使遇到親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頌經典太投入,沒有註意到其他事),有的時候因此(太專心的輒據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後悔.認真仔細到這個程度,他的學問博大精深,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中心
這段文字主要表現了顧炎武勤奮、嚴謹、專註的特點,並寫了顧炎武讀書,考察的內容。
5. 顧炎武精勤 文言文翻譯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壹騾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
咨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無所疑乃已.馬上無事,就據鞍默諸經註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後,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詣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翻譯 顧炎武(字亭林)先生從小到老手都沒放下過書(形容極愛看書,學習勤奮) 出門就帶壹兩匹瘦弱的馬,馬馱著書跟隨自己.有時候到了邊塞的崗亭和堡壘(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築如堡壘,邊塞崗亭),就找老兵到路邊的小酒店壹起暢飲.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如果發現與自己以往了解的情況不相符合,他就翻書詳細地訂正,壹定要毫無疑問才停止。
坐在馬上空閑的時候,就跨著馬鞍默默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對它們的註釋文.(對經典的解釋叫"註"或"疏". )即使遇到親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頌經典太投入,沒有註意到其他事),有的時候因此(太專心的輒據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後悔.認真仔細到這個程度,他的學問博大精深,沒有人能與他相比!中心 這段文字主要表現了顧炎武勤奮、嚴謹、專註的特點,並寫了顧炎武讀書,考察的內容。
6. 詩歌賞析怎麽寫啊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壹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沈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註釋 精衛:古代神話中所記載的壹種鳥。
相傳是炎帝的少女,由於在東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後化身為鳥,名叫精衛,常常到西山銜木石以填東海。 “萬事”四句:問精衛。
爾:指精衛。“終古”永遠。
“我願”四句:精衛答。沈,通“沈”。
“嗚呼”三句:諷刺當時托名遺民,而實為自己利祿打算的人。鵲、燕:比喻無遠見、大誌,只關心個人利害的人。
巢,鳥巢。 古詩今譯 我知道,世上萬事萬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妳沒有必要自尋煩惱,憑妳這徑寸之身,就算能長生不老,妳也無法將汪洋大海填平。
我也不止壹次想過,決意要填平這汪洋大海,即使身沈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會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決心就不會終止。教人傷心哪!妳沒看見嗎?那西山上的鳥雀們都在各忙各的,為自己鑄造安樂的巢穴呢。
賞析 顧炎武(1613 - 1682年),漢族。原名絳,字忠清。
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顧炎武從二十七起開始編纂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
這首詩是顧炎武在36歲時根據《山海經》關於精衛鳥的故事寫成的。相傳,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被大海吞噬了生命。
她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精衛鳥,鍥而不舍不知疲倦地從高山采集石子和樹枝銜在嘴裏丟向東海。顧炎武把自己比喻為精衛鳥,決心以精衛鳥填海的精神,實現自己抗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
《精衛》詩表達了詩人堅持氣節,不向清王朝屈服的決心。在歷經三十年後,巨著終於完成。
顧炎武為了探索經國濟民之道,跋山涉水,調查研究,作了大量筆錄,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後已”。 在詩作中,既表露了詩人決意復明的決心,同時也滲透了區區壹人的身單勢孤,當然,也有對那些為了壹記利益“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的不滿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