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壹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為大家分享了尋隱者不遇 翻譯,歡迎大家來欣賞!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詞句註釋

1、尋:尋訪。

2、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壹般指的是賢士。

3、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4、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5、言:回答,說。

6、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7、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壹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賞析

這是壹首問答詩,表現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羨慕。詩中松樹代表了高潔的精神,白雲代表了潔身自愛的情懷。郁郁青松,悠悠白雲,飄渺的雲霧,沒有壹個字寫到隱士,但是每壹個字都是在寫隱士,也在寫詩人對隱士生活的憧憬和羨慕。全詩色調清新自然,色彩鮮明,青山、青松、白雲,景物的描寫很好地襯托出了隱士的特征。但是詩人卻沒有尋訪到這位隱士,讓我們也為他感到惋惜。

第壹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壹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註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壹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壹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壹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壹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幹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壹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壹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壹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遊龍,若隱若現,給人壹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壹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壹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壹、體會詩裏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叠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雲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麽話,詩中並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壹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後壹句“雲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裏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雲深”,既寫出了雲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壹。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壹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壹線希望;及至最後壹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拓展閱讀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人物軼事

早年出家

賈島的家鄉範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裏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誌。失意之余,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推敲由來

壹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壹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壹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壹邊吟哦,壹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麽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壹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妳是壹個有禮貌的人!而且壹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奪卷忤宣宗

《尋隱者不遇》據說,賈島及第後寓居法乾無可精舍。壹日唐宣宗微服出遊,行至寺中,聞人吟詩,便循聲登樓,見案上詩卷,便取來瀏覽。賈島在後面,壹手奪走。他不認識唐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鮮食美服,哪懂這個?”事後十分緊張,伏闕待罪。朝廷給他壹個長江縣主簿的小官,將他貶出長安。唐代有兩位詩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詩雲:“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李克恭詩雲:“宣宗謫去為閑事,韓愈知來已振名。

還俗有約

賈島有個堂弟叫無可,也是詩人。當時兩人壹道出家。賈島耐不住寂寞,殺了回馬槍;而無可仍在合掌向佛。賈島還俗時曾有約,將來仍出家,可壹落塵網便被裹住。無可便寫詩提醒他,不要忘約。賈島說,我怎麽能忘啊?“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寄無可上人》)“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送無可上人》)。他對佛門的清靜,仍懷向往之情。但說是說,行動是行動,這兩者充滿矛盾。

郊寒島瘦

“郊寒島瘦”緣何說起,當然由孟郊賈島詩風而來,主要是指他們詩作中所體現出來的狹隘的格局,窮愁的情緒和苦吟的精神。兩人都是壹生不曾做過什麽象樣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個不善與別人往來的人,考了三次之後才於五十歲時中了個進士,得到壹個可憐的小官位。但他平時總愛將時間花在飲酒彈琴交友賦詩上面,不理政務,最後竟由別人代他的職,自己拿著半俸回家,過上了“壹貧徹骨、裘褐懸結”的清苦日子。他的詩作因此而愈見其“寒”。賈島曾作過和尚又信道學,又算是個“詩道”。《唐才子傳》說他:“居京三十年,屢試不中連敗文場,囊篋空甚,遂為浮屠”,雖然窮成這樣,仍不掩賈島其性情中人的壹面。有壹天,宣宗微服私訪來到賈島所在的寺中,聞樓上有吟詩之聲,遂移步上樓,見案上有詩便展卷流覽,賈島不認識皇上,劈手將詩卷奪過,聲色俱厲,冷言嘲諷。幸虧皇上有風度,自己下樓壹走了之。後來,賈島才發覺事情不對,嚇壞了,忙跑到宮前請罪。倒使皇上感到驚訝。這段故事太象演義,不大靠得住,但卻頗可見賈島的脾氣秉性。

孟郊和賈島長年生活在窮苦潦倒之中,雖然都曾得到過當時韓愈的獎掖與資助,但並沒使他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困頓。所以在他們的詩中,像“淚”、“恨”、“死”、“愁”、“苦”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

主要作品

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錄詩390余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正聲》:吳逸壹評: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蔣壹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淩宏憲《唐詩廣選》:俞仲蔚曰:意味閑雅,膾炙人口。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