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詞妙悟的範例

詩詞妙悟的範例

其壹是“興趣”。這兩個字不少人把它當作名詞,這是不對的。搞清詞性很重要。它是壹個動賓詞組,興,在此處是個動詞。是“起興”,是“講究”;趣,是“味道”,是“滋味”,不是指“好玩兒”。這是嚴羽第壹次把詩歌“起興”的手法和講究“詩味”的質感結合起來形成的創作理念,它包括三方面內容。壹是吟詠情性。情動於衷而形於言,不作無病呻吟,不是強自說愁。情緒飽滿,不可抑止,然後發而為詩。二是無跡可求。表達自然,順理成章,瓜熟蒂落,沒有刀砍斧斫的生澀和牽強。三是余味悠長。“言有盡而意無窮也”,話不可說白,不可說完,不可說死,要給讀者留下“嚼頭”。

其二是“妙悟”。嚴羽將“興趣”作為詩歌質量的上乘境界,那麽“趣”從何來?怎樣才能讓詩歌有滋有味?嚴羽從出家人的角度觸類旁通,他認定是“妙悟”:“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他猶嫌說得不明確,順手舉了壹個大家都認可的例子:“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壹味妙悟而已”。孟浩然的文學才華和素養,與韓愈不在壹個檔次上,但詩卻遠比韓愈寫得好,這是公認的事實。什麽原因呢?“妙悟”而已。

妙悟,強調瞬間感悟。這是創作主體在審美思維作用下的靈光乍現,是按照創作規律面對客觀事物的詩意覺醒,體現了詩歌創作的特殊規律。妙悟是詩歌的“當行”和“本色”,嚴羽深刻揭示了詩歌創作應以審美的方式觀照世界,而不應通過邏輯、概念、推理的途徑去表達。在宋代以文字、議論、才學為詩日趨風光的背景下,嚴羽強調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妙悟”不是無源之水,它來自於對前人作品的博觀、熟讀和函詠,然後才能漸趨開悟,自然脫化。錢鐘書先生說:“夫悟而曰“妙”,未必壹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學道學詩,非悟不進”。無土打不起墻,厚積才能薄發。要想有妙悟,必須對前人佳作熟讀、精思、下功夫,方能豁然洞開,漸入佳境,置身詩歌創作的桃花源。